
皇宮的門。亦借指宮中。《後漢書·謝弼傳》:“伏惟皇太後定策宮闥,援立聖明。” 南朝 梁 江淹 《何詹事為吏部尚書诏》:“侍中太子詹事 戢 ,業履修平,體識詳隱。自升宮闥,美譽鹹聞。必能無懈於位,燮茲流序。”《新唐書·陸贽傳》:“陛下窮用甲兵,竭取財賦,變生京師,盜據宮闥。”《宋史·滕宗諒傳》:“會禁中火,詔劾火所從起, 宗諒 與秘書丞 劉越 皆上疏諫。 宗諒 曰:‘伏見掖庭遺燼,延熾宮闥,雖沿人事,實繫天時。’”《三國演義》第一○五回:“ 郭夫人 美而慧, 睿 甚嬖之,每日取樂,月餘不出宮闥。”
“宮闼”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gōng tà,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基本釋義
指皇宮的門,也借代宮中或宮廷内部。其中“宮”指帝王居所,“闼”意為宮中小門,合稱後引申為與宮廷相關的場所或事務。
引證與出處
結構與用法
該詞為合成詞,結構上“宮”為上下結構,“闼”為半包圍結構。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叙述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
相關詞語
與“宮闼”相關的成語包括“排闼直入”(推門闖入)、“繡闼雕甍”(華美建築)等,均與門庭或建築相關。
延伸理解
在古漢語中,“闼”常與宮廷、權貴關聯,如“連闼洞房”形容房屋相連的深宮内院,進一步體現其文化意涵。
總結來看,“宮闼”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代範圍(如宮門、宮廷或政治中心)。如需更多例證,可查閱《後漢書》《三國演義》等古籍原文。
《宮闼》是指古代中國宮廷中的女子住所。這裡是帝王後妃居住的地方,也是進行宮廷内政、文化交流和女性教育的地方。
宮闼的部首分别是宀(宀字頭表示房屋)和門(門字底表示門),共包含9個筆畫。
《宮闼》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最早見于《儀禮·王制》。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宮闥」。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宮闼的寫法為「宮閤」。宮字的結構與現代相同,而闼字則是由門字下面加上隸書的「刂」構成。
1. 在古代,妃嫔們居住在宮闼中,與皇帝相伴而生。
2. 宮闼裡的女子都必須接受嚴格的教育,以備成為賢淑的後妃。
宮闼門、宮闼女、宮闼伎、宮闼生
後宮
朝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