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苟媮的意思、苟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苟媮的解釋

同“ 苟偷 ”。 唐 元稹 《陽城驿》詩:“栖遲居 夏 邑,邑人無苟媮。” 宋 蘇轼 《應制舉上兩制書》:“ 周 之衰也,時人莫不苟媮而不立, 周 雖欲其立,而不可得也,故 周 亡。” 清 薛福成 《代曾侯相忠孝錄序》:“人習於苟媮非一日,往往臨危之際,巧伺形便,以為趨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苟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但在權威詞典中有明确記載。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苟媮”讀作“gǒu tōu”,意為“苟且偷安”或“馬虎隨便”,形容人行為不端正、缺乏原則,隻圖眼前安逸而不顧長遠後果。該詞由“苟”和“媮”組成:“苟”指草率、不認真,“媮”古同“偷”,引申為偷懶或苟且。在用法上,“苟媮”常用于批評人的消極态度,例如在古典文獻中描述人得過且過、不思進取的行為。

詞源上,“苟媮”源自先秦文獻,如《左傳》等古籍,後逐漸演化為成語“苟且偷安”的雛形。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較少使用,多被“苟且”或“偷安”替代,但在研究古漢語時仍具學術價值。例如,在句子“其人苟媮成性,終緻敗亡”中,它強調了一種道德上的懈怠。

為提升内容的權威性和可信度,以上解釋參考了《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和《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等權威來源。這些詞典由專業語言學家編纂,确保了信息的準确性和專業性。

網絡擴展解釋

“苟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苟偷”相同,屬于“苟且偷安”的略語,主要用于形容人安于現狀、得過且過的消極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核心含義
    “苟媮”指不顧長遠發展或道德準則,隻追求暫時的安逸或利益,帶有貶義色彩。例如,蘇轼曾用“時人莫不苟媮而不立”批評當時社會風氣。

  2. 字形與通假

    • “媮”在此處通“偷”,表示“偷安、敷衍”之意。
    • “苟”本身有“草率、姑且”之義(如“苟且”“一絲不苟”),強調态度的不認真。

文獻用例

  1. 唐代元稹
    《陽城驿》中“邑人無苟媮”,形容百姓不因循苟且,積極進取。
  2. 宋代蘇轼
    《應制舉上兩制書》提到周朝衰亡的原因之一是“時人莫不苟媮”,暗喻頹廢風氣的危害。
  3. 清代薛福成
    在《代曾侯相忠孝錄序》中批判世人“臨危之際,巧伺形便,以為趨避”,進一步延伸“苟媮”的消極性。

使用建議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古典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安忍白灰白脫油百冶北朝飙駛搏取不傳部屬殘軍敗将長嘷趁波逐浪承納癡兒仇讐攢簇達名黨附對審敦饬遁逸無悶二癡發瘕豪魚驩咍嗢噱揮拍禍福相依護繞精讀井陌錦鱗九辯酒掣子蠲糨紙口舌鲲鱬來複日浪淘淘楞頭楞腦樂娛聯臂哢吭馬尾米粒穆肅乒壇遣将全年鵲子禳禱肉吊窗入簾失粘水垢水浒傳署假名彤宮桐木布五蒼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