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苟偷 ”。 唐 元稹 《陽城驿》詩:“栖遲居 夏 邑,邑人無苟媮。” 宋 蘇轼 《應制舉上兩制書》:“ 周 之衰也,時人莫不苟媮而不立, 周 雖欲其立,而不可得也,故 周 亡。” 清 薛福成 《代曾侯相忠孝錄序》:“人習於苟媮非一日,往往臨危之際,巧伺形便,以為趨避。”
“苟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苟偷”相同,屬于“苟且偷安”的略語,主要用于形容人安于現狀、得過且過的消極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苟媮”指不顧長遠發展或道德準則,隻追求暫時的安逸或利益,帶有貶義色彩。例如,蘇轼曾用“時人莫不苟媮而不立”批評當時社會風氣。
字形與通假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古典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苟媮》是一個古代漢字,讀音為gǒu zhōu。它是一個偏正結構的詞語,由“苟”和“媮”兩個字組成。
《苟媮》兩個字的部首分别是“艹”和“女”,部首艹表示植物,部首女表示與女性有關。
《苟》的筆畫數為8畫,部首是“艹”。《媮》的筆畫數為11畫,部首是“女”。
《苟媮》是典型的古代漢字,它的字義為“快樂、喜悅”。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很少使用,多用于古代文獻或古籍之中。
《苟媮》的繁體字為「苟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苟”和“媮”的寫法可能稍有變化,但基本的結構和形狀保持一緻。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書法風格上,常見于不同的曆史時期和不同的書法派系。
1. 在這個節日裡,人們湧入街頭,張燈結彩,充滿着《苟媮》的氣氛。
2. 他們跳起舞來,嬉笑着,仿佛盡情享受着《苟媮》的時刻。
組詞:《苟媮》是一個獨立的詞語,沒有常見的詞組搭配。
近義詞:快樂、喜悅、歡樂
反義詞:悲傷、痛苦、不快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