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明心見性的意思、明心見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明心見性的解釋

(1).佛教語。謂屏棄世俗一切雜念,徹悟因雜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元史·仁宗紀三》:“ 仁宗 天性慈孝,聰明恭儉,通達儒術,妙悟釋典,嘗曰:‘明心見性,佛教為深;修身治國,儒道為切。’”《西遊記》第八十回:“卻説 三藏 坐在林中,明心見性,諷念那《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忽聽得嚶嚶的叫聲‘救人’。” 清 鄭燮 《焦山讀書寄四弟墨》:“和尚是佛之罪人,殺盜淫妄,貪婪勢利,無復明心見性之規。”

(2).指率真地表現心性。《紅樓夢》第一一五回:“他説了半天,并沒有個明心見性之談,不過説些什麼‘文章經濟’,又説什麼‘為忠為孝’。”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明心見性”是佛教禅宗的核心概念,也融入了儒、道思想體系,其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定義

  1. 詞義構成

    • 明心:指通過修行使心靈清明,發現本心(即未被世俗雜念污染的真心)。
    • 見性:指徹悟自身本具的佛性(或稱“真性”“自性”),即不生不滅、清淨圓滿的本質。
    • 合稱意為“通過内省與修行,超越虛妄認知,覺醒真實本性”。
  2. 佛教淵源
    源自禅宗經典,如六祖惠能提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強調自性具足一切智慧。


二、核心内涵

  1. 破除虛妄
    通過摒棄世俗雜念(如貪欲、執念),認識到外界現象皆為“心”的投射,本質虛幻。
    示例:未悟者将外界視為威脅,悟道者則知一切皆是自心顯現,不再對立。

  2. 回歸本性
    本性即佛性,具足清淨、智慧與慈悲。明心見性後,能超越生死煩惱,實現内在解脫。


三、修行層次(參考禅宗解讀)

  1. 明本心見本性:通過冥想、内省認知自我本質。
  2. 明他心見他性:理解他人心性,破除分别心。
  3. 明衆心見衆性:洞察衆生共性,生起普度衆生的慈悲。

四、實踐方法


五、跨思想體系的意義

  1. 儒家:強調“思求本性”,通過修身實現道德自覺。
  2. 道家:主張“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無為的本性。
  3. 共通性:三家均以“自覺自知”為終極目标,但路徑不同。

“明心見性”不僅是宗教修行的境界,更是一種哲學智慧:通過内觀與超越,從紛擾中覺醒,回歸生命本真。如元音老人所言,此過程需“息下狂心”,方見“真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明心見性》意思

《明心見性》是一句來自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成語,它的意思是要通過深入思考、自我反省和修身養性來認知心靈的本質和真谛。

拆分部首和筆畫

《明心見性》的部首拆分為:“日”和“心”,其中“日”表示太陽、陽光的意象,而“心”則代表着人的内心。整個成語一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明心見性》這個成語來源于佛教禅宗,強調要通過内心的清明和淨化,去領悟世間萬物的真實面目。它也被廣泛運用于修身養性、參悟人生哲理的教育和成長過程中。

繁體

《明心見性》是《明心見性》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人們對《明心見性》這個成語的書寫方式可能會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還是遵循了“心”和“日”的結構。在篆書中,“心”字的部分通常寫得明顯一些,而在隸書中則更加流暢。

例句

1. 修行者要不斷自省,明心見性,才能領悟真谛。

2. 隻有明心見性,才能擺脫紛擾,尋得内心的甯靜。

組詞

1. 明心慧眼

2. 見性成佛

3. 内心真谛

近義詞

1. 明悟心性

2. 覺悟真理

3. 明察内心

反義詞

1. 心迷意亂

2. 蒙昧無知

3. 遺失本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