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薮”是明代文學家胡應麟所著的一部詩歌理論著作,其名稱可從字面與内涵兩方面解讀:
成書背景
該書成于萬曆十八年(1590年),以王世貞《藝苑卮言》為藍本,延續明代前後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複古主張,旨在通過評析曆代詩歌闡發格調說,強調取法漢魏盛唐、追求格高調正。
内容結構
全書共二十卷,分為四部分:
學術價值
“詩薮”不僅是書名,更承載了明代複古詩學的核心觀念,對傳統詩學體系化具有裡程碑意義。
《詩薮》是一個由《詩》和《薮》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詩》是指古代的一種文學體裁,是通過抒發情感、描述事物來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薮》是指生長在濕地或沼澤地的茂密植物。因此,《詩薮》詞意為用衆多詩篇組成的茂密之地,形象地比喻詩歌的集合、詩人的創作之地。
《詩薮》的第一個字"詩"的字形由"讠"和"寺"兩個部首組成,共計9個筆畫;第二個字"薮"的字形由"艹"和"叟"兩個部首以及"木"和"土"兩個偏旁組成,共計16個筆畫。
《詩薮》一詞源自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家劉克莊所著的一本文學評論書籍,即《文心雕龍·山水詩》中的一句話:"詩薮者,山水詩之謂也。"
《詩薮》的繁體寫法為「詩藪」。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詩薮》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詩藪」。
1. 他的詩歌作品彙聚成一部現代詩薮,受到了廣泛的贊譽和認可。
2. 她沉浸在這座文學詩薮中,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詩篇。
1. 詩篇:指詩歌的一篇,文學作品中的一個完整單位。
2. 詩集:包括多篇詩歌作品的合集,由詩人的不同創作時期或主題來組成。
3. 詩人:指以寫作詩歌為主要創作方式的文學創作者。
1. 詩壇:指詩人們的寫作領域、圈子或界限。
2. 詩海:比喻巨大的詩歌創作群體或海量的詩歌作品。
散文:指沒有詩歌的格律和韻律,以故事性、描寫性和議論性為主的一種文學體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