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供给祭祀。《晋书·礼志上》:“古之圣王,躬耕帝藉,以供郊庙之粢盛。近世以来,耕藉止於数步之中,空有慕古之名,曾无供祀训农之实。”
祭祀,奉祀。 巴金 《鬼》:“要我认真地一一供祀起来,说不定会使我倾家荡产也未可知。”
“供祀”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òng sì,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供给祭祀所需
指为祭祀活动提供物资或场所。例如《晋书·礼志上》提到古代圣王躬耕种植谷物“以供郊庙之粢盛”(即用粮食供奉宗庙祭祀)。清代道光年间,东山人民设立“义勇祠”供奉戍台殉难将士的亡灵牌位,也属于此类。
祭祀、奉祀行为
指向神灵或祖先进行祭祀仪式,表达敬意与感恩。巴金在《鬼》中写道:“要我认真地一一供祀起来,说不定会使我倾家荡产也未可知”,此处强调祭祀活动的实际操办。
供祀根植于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是维系宗法制度的重要仪式。例如清代皇帝的山陵祭祀中,会取马乳“以供祀事”,称为“金陵挤马”,体现了物质供奉与礼仪的结合。
“供祀”既包含物质层面的供给(如祭品、场所),也指代祭祀仪式本身,常见于历史文献与传统习俗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可参考《晋书》或地方志记载。
《供祀》是一个汉字词,表示向神灵或祖先祭祀、献上供品的意思。它是一个动词,用于描述人们对神灵或祖先的尊敬和敬仰。
《供祀》的拆分部首是“⺬”和“礻”,其中“⺬”是部首“⺼”(肉)的变体,表示与肉相关的事物,如祭祀活动,而“礻”是表示与礼仪、祭祀有关的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8。
《供祀》是一种简体汉字的写法,源自繁体汉字的“供祀”。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供祀」。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有些变体和简化形式。例如,古代字典《说文解字》中的写法是「貢神」,表示贡献供奉给神灵。其古书版本还有其他变体,如「貢禘」、「貢禩」。
以下是一些使用《供祀》的例句:
1. 他们每年都会在农历春节这天供祀祖先。
2. 民众聚集在庙宇前,供祀神明,祈求平安和丰收。
3. 古代帝王为了祭祀祖先,常常举行隆重的供祀仪式。
一些与《供祀》相关的组词:
1. 祭祀:指向神灵或祖先进行宗教仪式,献上供品。
2. 祭品:供奉给神灵或祖先的物品,用于祭祀仪式。
3. 祭祀活动:指宗教或宗族的仪式,包括祭拜神灵和祖先。
近义词:祭拜、祭奠。
反义词:禁祀、不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