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名。 共伯 隱居地。屬舊 共縣 (今 河南省 輝縣 )。《莊子·讓王》:“ 許由 娛於 潁 陽,而 共伯 得乎 共首 。”《呂氏春秋·慎人》:“ 許由 虞乎 潁 陽,而 共伯 得乎 共首 。” 高誘 注:“ 共 ,國;伯,爵也。棄其國,隱於 共首山 而得其志也。”又《呂氏春秋·開春》 高 注謂 共伯 為 夏 時諸侯。
“共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出處主要與曆史地理及人物相關,以下為詳細解釋:
共首指山名,位于古代共縣(今河南省輝縣),是西周時期共伯的隱居地。該詞多見于先秦文獻,描述共伯放棄諸侯身份後歸隱山林的事迹。
《呂氏春秋·開春》中,高誘另注“共伯為夏時諸侯”,表明對共伯所處時代存在不同說法,可能因文獻記載差異或後世學者解讀分歧所緻。
“共首”一詞承載了古代隱士文化與曆史地理信息,常用于描述隱逸精神。需注意其與現代漢語中“共同首領”等字面組合的區别。
《共首》是一個獨特的詞彙,其意為“共同的開頭”或“共有的首字”。它是由“共”和“首”兩個字組合而成。
根據《康熙字典》,《共首》的拆分部首為“⺅”和“首”(從字的結構上來看,“⺅”是“肉”部的上部分,稱為“三點水”,代表人的頭部;“首”則是“頁”部的首字形)。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共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字變體——古篆字。據研究,它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的《篆書·堯典》中,用于表示并記錄衆人同一起點的行為或狀态。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變得越來越常見,并被廣泛應用于不同的場合。
在繁體中文中,《共首》的寫法為「共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演變。《共首》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基本結構保持不變,都以“共”和“首”兩個字作為核心。
以下是一些使用《共首》這個詞的例句:
與《共首》相關的一些組詞包括:
與《共首》的近義詞相似意義的詞彙有“共有”、“共同”等;反義詞則為“各自”、“個别”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