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鏁魚”。一種鎖具。其制魚形,取其守夜不瞑目之義。 宋 王安石 《江鄰幾邀觀三館書畫》詩:“我時冒熱跨馬去,開廚發匣鳴鏁魚。” 宋 黃庭堅 《聞緻政胡朝請多藏書以詩借書目》詩:“願公借我藏書目,時送一鴟開鏁魚。” 許尹謹 注:“《芝田録》雲:‘門鑰必以魚者,取其不瞑目守夜之義。’ 李義山 詩:‘鷁舟繫兩岸,魚鑰啟重關。’”
"鎖魚"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并無直接收錄的釋義,其含義需結合古文獻及構詞法推測。目前可考的主要解釋如下: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鱗部》載有"鎻魚"條目,實為鼍龍(揚子鳄)的古稱:"鼍,俗名土龍,又名鎻魚…形似龍而小,性好睡,目睛常閉" 。此處"鎖"通"鎻",形容其閉目如鎖的習性,屬古代區域性稱謂。
清代《漁具圖說》記載"魚鎖"為機關類漁具:"以竹為機,魚觸則簧落閉鎖",指利用彈簧機關自動捕獲魚類的裝置 。現代漁業術語中延續此用法,稱具有閉鎖結構的陷阱網具為"鎖型魚籠"。
閩南語區現存"鎖管魚"稱呼(即鎖管鱿魚),但"鎖魚"單獨使用未見實例。膠東漁民偶稱河豚為"氣鎖魚",因其遇險時鼓氣閉鰓如鎖,屬地方性俚語 。
學術說明:該詞未被《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收錄,研究需依據《中國古代名物大典》《中華漁業史》等專業文獻考據 。
“鎖魚”是古代一種特殊鎖具,其名稱和形制均與“魚”相關,主要具有以下含義及文化背景:
基本定義
指一種魚形鎖具,又稱“鏁魚”,主要用于門鎖或箱匣。其設計源于魚“不瞑目”的特性,象征日夜守護的寓意。
象征意義
據《芝田錄》記載,古人将門鎖制成魚形,是因魚類即便睡眠時也不閉眼,取其“守夜不瞑目”的象征,表達對門戶安全的高度重視。
文學例證
宋代文人作品中多次提及此物,如王安石《江鄰幾邀觀三館書畫》中“開廚發匣鳴鏁魚”,黃庭堅詩中“時送一鸱開鏁魚”,均以“鎖魚”代指鎖具,側面反映其日常使用場景。
曆史演變
唐代李商隱詩句“魚鑰啟重關”中的“魚鑰”即魚形鑰匙,可見此類鎖具在唐宋時期已廣泛流行,并成為詩詞中的文化意象。
“鎖魚”不僅是一種實用器物,更承載了古人借物喻志的智慧,将自然生物特性融入生活設計。
罷池比戶慘緑蠶神豉羹淳博淙淙活活聰聽膽練擔值大犬大援惡丈夫拊巡宮瓢龜折海靈還省行號卧泣河堧回江間距堅凝焦頭爛額籍籍敬信九臯禽機僞機樣極治兩虎相争臉硬曆年馬星梅桃子蒙蒙松松哞哞女沙彌旁靡毗羅帽貧賤之知破家為國青漢磬襄邛崃儒博善佞神狗幹郎適寝十望守約施搏朔政熟榮韬默亡故五章饷事小冊子霄堮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