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徒齋醮時祭告天帝的表文。 宋 沉遘 有《真宗皇帝忌日醮文》。 清 顧炎武 《北嶽辨》:“至 宋 之醮文碑記尤多,不勝録也。”
“醮文”是道教齋醮儀式中使用的特定文辭,主要用于祭告天帝或神靈,表達祈願或敬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醮文指道教徒在“齋醮”(一種設壇祭祀的儀式)時向天帝呈遞的表文,内容多為祈福、禳災或紀念。例如宋代沈遘的《真宗皇帝忌日醮文》和清代顧炎武提及的宋代醮文碑記,均屬此類文獻。
醮文在宋代已盛行,多刻于碑記,内容涉及帝王忌日、國家祭祀等。清代學者顧炎武在《北嶽辨》中提及宋代醮文數量衆多,顯示其曆史重要性。
如今“醮文”一詞主要用于研究道教文化和古代文獻,部分傳統儀式中仍保留相關形式。
醮文的核心含義與道教祭祀緊密相關,兼具宗教與曆史文獻價值。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醮文案例,可參考《真宗皇帝忌日醮文》等古籍記載。
《醮文》是指在宗教儀式或慶祝活動中所使用的特定文辭或經文,具有祈禱、祭祀或祝福的作用。它通常由特定的宗教團體或傳統儀式的主持人演唱或朗誦。
根據漢字拆字的原則,可以将《醮文》拆分為“酉”、“文”兩個部首。
其中,“酉”為9畫部首,讀音為“yǒu”,表示與酒相關的含義。
“文”為4畫部首,讀音為“wén”,表示文字、文化等。
《醮文》一詞源于古代的道教祭祀儀式。道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宗教,其儀式中會使用特定的經文和文辭,以祈求吉祥、祝福等目的。
《醮文》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醮文」。
在古代,醮文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現代的寫法。
1. 在廟會上,道士高聲朗誦着《醮文》,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2. 古代皇帝的即位典禮上,必須演繹一套莊嚴的《醮文》,以表明自己得到神明的認可。
組詞:醮房、醮壇、醮會
近義詞:經文、祈禱文、祝福文
反義詞:世俗文、俗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