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目荊榛”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典故來源:
出自《舊五代史·唐書·張全義傳》:“蔡賊、孫儒、諸葛爽争據洛陽,疊相攻伐,七八年間,都城灰燼,滿目荊榛。”
描述戰亂後洛陽城破敗荒蕪的景象。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描寫自然或社會環境的衰敗。
該成語兼具寫實與象征意義,既可用于描述自然景觀的荒蕪(如戰争、災害後的場景),也可隱喻人生或事業的困境。需注意其書面語屬性,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詞義:
《滿目荊榛》是一個成語,意為四處都是荊棘和雜草,形容景象凄涼、荒涼或困境艱難。
部首和筆畫:
《滿目荊榛》的部首分别是“艹”和“木”,其中“艹”是草的部首,“木”是木字部的部首。筆畫總共有16畫。
來源:
《滿目荊榛》這個成語最早見于明代朱權著作的《鴻業良言疏》:“國破家亡,民散為草芥,滿目荊榛。”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用來形容形勢困難和景象凄涼。
繁體:
《滿目荊榛》的繁體字是「滿目荊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一些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目前我們使用的簡化字,與古代漢字的繁體字相比,部分字形有所差異。因此,如果使用古體字來寫《滿目荊榛》,字形會有一些區别。
例句:
1. 這片被戰火摧毀的土地,現在滿目荊榛,凄涼至極。
2. 經曆了失敗之後,他陷入了滿目荊榛的困境,幾乎沒有任何出路。
組詞:
滿盈、目光、走馬觀花、滿城風雨、叢生、森嚴、枯燥、凜冽等。
近義詞:
草木皆兵、荒無人煙、舉目無親、困境重重。
反義詞:
一片綠洲、百花齊放、藍天白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