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公庙的意思、公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公庙的解释

指诸侯国君之庙。《礼记·郊特牲》:“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而公庙之设於私家,非礼也。由三 桓 始也。”《孔子家语·庙制》:“ 卫 将军 文子 将立三军之庙於其家,使 子羔 访於 孔子 。 子 曰:‘公庙设於私家,非古礼所及,吾弗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公庙

一、本义:诸侯国君的宗庙

指古代诸侯为其祖先设立的祭祀场所,属国家礼制建筑。《礼记·祭法》载诸侯立“五庙”,即考庙(父庙)、王考庙(祖父庙)、皇考庙(曾祖父庙)、显考庙(高祖父庙)及太祖庙(始祖庙),合称“公庙”。此类庙宇象征宗法权威,如《左传·襄公十二年》记鲁国“公庙设于周庙”,体现对周王室的尊崇。

二、引申义:官修公共庙宇

后世泛指由官府修建或管理的祭祀场所,区别于私人宗祠。例如:

  1. 祀典庙宇:列入国家祀典的庙宇,如孔庙、关帝庙等,由地方官员主祭。《宋史·礼志》载地方“公庙”需依礼部规制定期修缮。
  2. 功德祠庙:为纪念功勋人物所建的官立祠庙,如清代各地“忠烈公庙”供奉卫国将领。

三、文化功能

公庙兼具政治教化与礼俗规范作用:

四、现代语义变迁

当代语境中,“公庙”一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地域文化研究,指代具有公共属性的传统庙宇建筑。部分地方仍保留此称谓,如福建漳州“东岳公庙”延续官民共祭传统。


参考文献来源

  1. 《礼记》《左传》礼制典籍(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宋史·礼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清史稿·礼志》及地方方志(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
  4. 地方文化研究论文(《闽南宗教建筑考》,厦门大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公庙”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一、核心定义

公庙(拼音:gōng miào)指诸侯国君的祖庙,属古代礼制范畴。根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而公庙之设于私家,非礼也。” 这表明:

  1. 等级限制:只有诸侯可设公庙,大夫及以下阶层不可僭越。
  2. 礼制规范:公庙是周代宗法制度的体现,强调“尊卑有序”。

二、文献依据

三、延伸含义

现代语境中,“公庙”有时也指民间祭祀场所,如:

四、辨析要点

类型 性质 例证
诸侯公庙 宗法礼制建筑 《礼记》记载的祖庙
民间公庙 民俗信仰场所 土地公庙、社区庙宇

“公庙”原指诸侯国君宗庙,是古代礼制的产物;现代延伸为具有地方信仰功能的庙宇。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如周公庙、土地公庙),可参考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摆正把晤钗珥嵖岈山赤卒稠穣大将抖然哆啰嗹沸煎拐脖儿归孙龟孙子闺牖菡萏黄粱梦甲父见神见鬼教工郊寒吉佃王节期刊山老空人流标龙头客緑老眉尾灭伦冥寿密荣内拽浅察庆父勤拳球带入赍沙鷄甚而至于深稳摅发天分天良天畔蹄踣同工同酬托寓亡归魏宫妆奁围聚窝窝凹凹无功而返无虑无思埳井之蛙小畜生小定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