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灰槁木的意思、死灰槁木的詳細解釋
死灰槁木的解釋
比喻枯寂而沒有生機。《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郭象 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 宋 蘇轼 《觀妙堂記》:“我所居室,汝知之乎,沉寂湛然,無有喧争,嗒然其中,死灰槁木,以異而同。”
詞語分解
- 死灰的解釋 完全熄滅的火灰,因其顔色為灰白色,用以形容類似的顔色眼睛裡那死灰般的顔色忽然不見了,發射出一種喜悅的光。;;《七根火柴》面如死灰 形容激情已逝,心灰意懶,不再有感情的起伏心若死灰詳細解釋.火滅後的
- 槁木的解釋 已經死亡幹枯的樹木,形容毫無生氣心如槁木但令心似蓮花潔,何必身将槁木齊。;;五代蜀; 貫休《山居詩》詳細解釋亦作“槀木”。枯木。《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槀木。” 孔穎達
專業解析
死灰槁木(sǐ huī gǎo mù)是漢語成語,源自道家思想,形容心境沉寂、毫無生機或情感波動的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出處及用法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面釋義
- 死灰:熄滅冷卻的灰燼,喻指徹底失去活力或希望。
- 槁木:幹枯的樹木,象征毫無生命力。
二者疊加,字面指“如冷灰般死寂,如枯木般了無生氣”,引申為極度消沉或超脫物外的精神狀态。
二、典籍出處與哲學内涵
此成語典出《莊子·齊物論》: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形體可如枯木般靜止,心靈可如冷灰般沉寂嗎?)
莊子借“南郭子綦隱機而坐”的典故,描述道家“坐忘”境界——通過摒棄雜念、物我兩忘,達到精神上的絕對平靜。後世以此形容:
- 極度消沉:失去鬥志,心如枯井(如宋代蘇轼《與周文之書》:“憂患之餘,竟成死灰槁木”);
- 超然物外:道家追求的忘我境界,脫離世俗紛擾。
三、現代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比喻心灰意冷,毫無生機。亦形容淡泊無為,心境沉寂。”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6卷)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形容受挫折後意志消沉,或心境淡漠,不為外物所動。”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四、用法與例句
- 消極意義:指因打擊而意志消沉。
例:接連失敗後,他如死灰槁木,終日不言不語。
- 積極意義:形容修心者不為外物所擾的境界。
例:禅師曆經滄桑,内心已如死灰槁木,不為名利所動。
五、近義與反義詞
- 近義詞:心如止水、萬念俱灰、形如槁木
- 反義詞:意氣風發、熱血沸騰、心潮澎湃
參考資料:
- 《莊子·齊物論》(中華書局點校本)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蘇轼《與周文之書》(《蘇東坡全集》卷五十六)
(注:古籍原文及權威詞典釋義未提供可驗證的線上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官方出版社獲取完整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
“死灰槁木”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sǐ huī gǎo mù(部分文獻注音為sǐ huī kū mù)。
- 字面意思:冷透的灰燼與幹枯的樹木,比喻毫無生機或情感極度消沉,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
- 近義詞:心如死灰、萬念俱灰;反義詞:生機勃勃、意氣風發。
2.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莊子通過“槁木死灰”描述一種超然物外的修行境界,強調摒棄雜念、回歸本真。
- 晉代郭象注解時稱“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進一步強化了“無動于衷”的意涵。
3.用法演變
- 原意:莊子語境中,此詞形容道家追求的内心空寂狀态,并非負面情緒。
- 後世演變:逐漸演變為形容人因極度絕望或打擊而喪失活力,如《紅樓夢》中李纨守寡後的心境。
- 宋代蘇轼在《觀妙堂記》中化用此詞,描述居所“沉寂湛然,死灰槁木”,融合了原意與引申義。
4.應用示例
- 文學描寫:常見于刻畫人物意志消沉或環境蕭索,如《西遊記》中“死灰槁木”形容唐僧面對誘惑時的禅定狀态。
- 現代用法:多用于書面語,強調對生活失去熱情或遭遇重大挫折後的心理狀态。
5.文化内涵
- 該成語體現了漢語“以物喻情”的特點,通過自然意象傳遞抽象情感。
- 其演變過程反映了語言含義隨時代變遷的特點,從哲學概念到世俗情感,適用性逐漸擴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莊子·齊物論》、蘇轼《觀妙堂記》等原著,或查閱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膩百祇幫閑鑽懶悲思襒裂波老兒讒撓車檐馳鹜丑寶盜鈔倒偃跕立滴骨兜嘴耳倕風馨浮譚剛吐膏映宮縣歸居晷緯國勢鼓下海杯沆茫河女曲夾擁棘垣決别具數孔子學說孔教坤厚闾戶賣藝綿甲廟見糢糊杞宋無徵阙違榷政三聚氰胺煞繩省閤升煉慎禮示戒水上運動思略酸漿燙印探找天曹題引通疎通算僞夫武頭楯西方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