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灰槁木的意思、死灰槁木的詳細解釋
死灰槁木的解釋
比喻枯寂而沒有生機。《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郭象 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 宋 蘇轼 《觀妙堂記》:“我所居室,汝知之乎,沉寂湛然,無有喧争,嗒然其中,死灰槁木,以異而同。”
詞語分解
- 死灰的解釋 完全熄滅的火灰,因其顔色為灰白色,用以形容類似的顔色眼睛裡那死灰般的顔色忽然不見了,發射出一種喜悅的光。;;《七根火柴》面如死灰 形容激情已逝,心灰意懶,不再有感情的起伏心若死灰詳細解釋.火滅後的
- 槁木的解釋 已經死亡幹枯的樹木,形容毫無生氣心如槁木但令心似蓮花潔,何必身将槁木齊。;;五代蜀; 貫休《山居詩》詳細解釋亦作“槀木”。枯木。《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槀木。” 孔穎達
網絡擴展解釋
“死灰槁木”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sǐ huī gǎo mù(部分文獻注音為sǐ huī kū mù)。
- 字面意思:冷透的灰燼與幹枯的樹木,比喻毫無生機或情感極度消沉,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
- 近義詞:心如死灰、萬念俱灰;反義詞:生機勃勃、意氣風發。
2.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莊子通過“槁木死灰”描述一種超然物外的修行境界,強調摒棄雜念、回歸本真。
- 晉代郭象注解時稱“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進一步強化了“無動于衷”的意涵。
3.用法演變
- 原意:莊子語境中,此詞形容道家追求的内心空寂狀态,并非負面情緒。
- 後世演變:逐漸演變為形容人因極度絕望或打擊而喪失活力,如《紅樓夢》中李纨守寡後的心境。
- 宋代蘇轼在《觀妙堂記》中化用此詞,描述居所“沉寂湛然,死灰槁木”,融合了原意與引申義。
4.應用示例
- 文學描寫:常見于刻畫人物意志消沉或環境蕭索,如《西遊記》中“死灰槁木”形容唐僧面對誘惑時的禅定狀态。
- 現代用法:多用于書面語,強調對生活失去熱情或遭遇重大挫折後的心理狀态。
5.文化内涵
- 該成語體現了漢語“以物喻情”的特點,通過自然意象傳遞抽象情感。
- 其演變過程反映了語言含義隨時代變遷的特點,從哲學概念到世俗情感,適用性逐漸擴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莊子·齊物論》、蘇轼《觀妙堂記》等原著,或查閱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死灰槁木
死灰槁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體虛弱無力,面容呆滞,喪失生氣。它由四個字組成,分别是“死”、“灰”、“槁”、“木”。
下面是對這四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 死:由“歹”(歺)部首構成,共有四筆。
- 灰:由“火”(火)部首構成,共有六筆。
- 槁:由“木”(木)部首構成,共有十一筆。
- 木:由“木”(木)部首構成,共有四筆。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後漢書·魏岑傳》:“漢頃之間,人馬罷靡,士農不業,茅蘆草木,一旦既秋,蔽野無門。”在這段文字中,茅蘆草木即代指人們狀态的枯槁和衰退。
該成語在繁體字中“槁”字的寫法略有不同,是“橋”(橋),字形上有木字部分,并多了一個“隻”(隻)字旁。這種寫法在繁體字中表示了更加具體的意象。
古時候,“灰”字的寫法是“為”,它由“火”部首構成,筆畫與現代寫法相同。
一些典籍中也可以發現對這個成語的描述,如《紅樓夢》中有句“亦步亦趨,死灰槁木,骨立而肉枯,視聽察各為藝”。這句話描繪了一個衰老虛弱的人的形象。
這個成語可以通過組詞的方式進行拓展,如“死氣沉沉”、“面如死灰”等。
與“死灰槁木”相關的近義詞有“面無表情”、“無精打采”等,用以描述人們虛弱無力的樣子。反義詞則可以是“神采奕奕”、“容光煥發”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