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謩範”。謀略的法式、典範。 唐 柳宗元 《箕子碑》:“是用保其明哲,與之俯仰,晦是謩範,辱於囚奴,昏而無邪,隤而不息。” 明 李東陽 《明故資政大夫南京禮部尚書緻仕贈太子少保童公神道碑銘》:“因請召儒臣,稽祖宗謨範及古帝王修身立政之道,著為大明一經,以次施用。”
“谟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谟範”讀作mó fàn,意為謀略的法式或典範,常用來指代具有指導意義的策略或行為規範。該詞由“谟”和“範”二字組成:
唐代柳宗元在《箕子碑》中寫道:“晦是謩範,辱於囚奴”,此處“謩範”即“谟範”,指箕子隱晦自己的謀略智慧以保全自身。明代李東陽的碑銘中也提到“稽祖宗謨範”,強調對先輩謀略典範的繼承。
在姓名學中,“谟範”被賦予“深思熟慮”“敬畏典範”的寓意,常用于寄望個人具備智慧與正直品質。
“谟範”屬書面用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古籍用例,可參考《箕子碑》等文獻原文。
《谟範》是一個漢語詞彙,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做事風格、水平上乘、充滿智慧和謀略。
《谟範》的部首是言字旁,具體拆分為:言(yan)+ 範(fan)。
《谟》字的筆畫數為11畫,由語、言和母組成。
《範》字的筆畫數為8畫,由艹、方和爿組成。
《谟範》最早出現在《論語·季氏》中:“非其謀範其仕得乎?”(意思:如果一個人的謀略不高明,他能夠成功嗎?)
《谟範》的繁體字寫作「謨範」。
古時候漢字寫作「謨範」,其中「謨」字的筆畫數為17畫,由言、艹、黽、缶和冖組成;「範」字的筆畫數為16畫,由竹、廣、冂、者和⺭組成。
他的計劃周密且富有谟範,成功地解決了棘手的問題。
謀士、範例、謀略、範圍、謀求、模範。
智謀、智慧、計謀、策略。
愚笨、無謀、無計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