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諱;忌諱。《周禮·地官·誦訓》:“掌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以詔辟忌,不違其俗也。”
“辟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辟忌”意為避諱、忌諱,指因習俗、禮儀或觀念需要避免的言行或事物。例如《周禮·地官·誦訓》中提到“掌道方慝,以詔辟忌”,即通過了解地方禁忌來引導人們遵守習俗。
詞源與典籍出處
字義拆解
同義詞與關聯概念
多用于古籍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常見于學術讨論或對傳統文化的解讀。例如:“研究地方民俗時,需注意古人對辟忌的記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周禮》原文或漢代訓诂文獻(如鄭玄注)。
辟忌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它有着多重含義,并且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解釋。下面将從詞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對辟忌進行解析。
辟忌一詞通常用來指諱言忌辭,即對某些忌諱内容的避諱或禁忌。它主要強調避免觸犯禁忌,尊重傳統與習俗。
辟忌由辟和忌兩個部首組成,其筆畫分别為7畫和8畫。
辟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禮制和宗教信仰。在古人看來,有些言行可能會冒犯神靈或帶來不祥之事,所以人們會制定一些禁忌,以避免陷入不幸。這種制度逐漸形成并延續至今。
辟忌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闢忌」。
在古時候,辟忌的漢字寫作「辟戒」,意為避開莊嚴之事。
1. 請大家不要在這個場合提及他的名字,因為這是我們家族的辟忌。
2. 考慮到民俗辟忌,我們改在明天舉行婚禮。
辟忌的相關詞彙有:辟謠、辟邪、破除迷信、遵守禁忌。
辟忌的近義詞包括:遵循禁忌、尊重傳統、謹言慎行。
辟忌的反義詞為:無忌、隨意、不受限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