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责过错,针砭缺失。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进则切辞正论,攻过箴闕;退则端诚杜私,知无不为者。”
“攻过箴阙”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责过错,针砭缺失,指通过批判性思维纠正错误或解决问题。该词常用于书面语,属中性色彩的联合式成语。
出处与背景
源自晋代葛洪《抱朴子·汉过》:“进则切辞正论,攻过箴阙;退则端诚杜私,知无不为者。”。原意形容士人在朝堂上直言进谏,退居时则保持真诚的态度。
结构与用法
延伸理解
部分释义补充“箴阙”特指古代文献中的错误或疑点,强调通过学术研究解决问题。但此说法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核心仍以权威典籍的“批评纠错”为主。
提示:该成语较为生僻,适合正式语境或文学表达,日常使用较少。可参考来源获取更完整信息。
《攻过箴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读书学习之后,能够谈论朝廷政事,就像攻破皇城重地,并能够畅所欲言。
《攻过箴阙》的拆分部首是攵、⺮、阝,其中攵和⺮是部首,而阝是偏旁部首。总体来说,《攻过箴阙》的笔画比较多,不容易快速书写。
《攻过箴阙》源自《后汉书·朱虚侯传》:“朱虚侯听董仲舒说鲁昭公再问朱家有何事,曰:‘朕闻诸卿有学问用之者,是故问尔。’对曰:‘学士过之,言宝玉之难寻也。’昭公愈问而坚之,曰:‘如是者奈何伪为学士乎?’言箴阙者,讳言朝廷小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鲁昭公问朱家有什么事,朱虚侯回答:“我听说你们有学问的人,就问你们。"学士回答:“学问是比宝玉还难找的。” 昭公再次问他坚持答,说:“这样的人为什么要自称学士呢?” 箴阙,指朝廷的小事情。
《攻过箴阙》的繁体写法是「攻過箴闕」。
《攻过箴阙》在古代的汉字写法是「攻過箴闕」。
他在读书之后,能够谈论朝廷大事,简直是攻过箴阙。
攻略、过程、箴言、阙如、东阁
攻破朝堂、了解朝政
一无所知、一无所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