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责过错,针砭缺失。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进则切辞正论,攻过箴闕;退则端诚杜私,知无不为者。”
攻过箴阙
“攻过箴阙”是汉语中的成语结构,由“攻过”与“箴阙”两个动宾短语并列构成,整体表示批评过失、劝诫改正缺失的行为。以下从语义、用法及权威来源角度解析:
攻过
合义:直指错误并加以规劝。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第10卷“攻”字条。
箴阙
合义: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劝诫。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第1873页“箴”字条。
整体释义:指通过直言不讳的批评和劝诫,帮助他人或自身修正错误、弥补缺陷,强调纠偏的积极意义。
古典用例: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论求谏》载魏徵语:“陛下攻过箴阙,虚怀纳谏”,意为君主接受臣子指正过失。
来源:北京大学语料库(CCL)古汉语库。
现代引申:
用于描述组织管理、学术批评等场景,如“团队应建立攻过箴阙的反馈机制”(《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第3版)。
明确标注其源自古代谏议文化,属“并列式复合词”,强调“批评与规劝并重”。
引《周礼·地官》“司救掌万民之邪恶过失而诛让之”为思想源头,说明其社会教化功能。
“惩前毖后”(批评旧过以防再犯)、“绳愆纠谬”(纠正错误)。
“文过饰非”(掩饰过失)、“讳疾忌医”(拒绝批评)。
“攻过箴阙”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直谏匡正”的伦理观,兼具语言精炼性与道德实践性,适用于强调理性批评与自我完善的语境。
“攻过箴阙”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责过错,针砭缺失,指通过批判性思维纠正错误或解决问题。该词常用于书面语,属中性色彩的联合式成语。
出处与背景
源自晋代葛洪《抱朴子·汉过》:“进则切辞正论,攻过箴阙;退则端诚杜私,知无不为者。”。原意形容士人在朝堂上直言进谏,退居时则保持真诚的态度。
结构与用法
延伸理解
部分释义补充“箴阙”特指古代文献中的错误或疑点,强调通过学术研究解决问题。但此说法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核心仍以权威典籍的“批评纠错”为主。
提示:该成语较为生僻,适合正式语境或文学表达,日常使用较少。可参考来源获取更完整信息。
白奏板式被子植物迸放辩人不究出坞刺透打弹二米二崤番阏分封制奉扰釜底抽薪更代管句管帐诡名诲正胡马渐包江川将顺其美简视尖颖建筑胶船交输魪品茎干剧镇蚵蚾劳窘了却瞭如励精求治流花猕猴面弥山亘野牌风磐石破字迁贬铨闱森秀衰瘦私车厮混送往迎来堂口外孙女妄心湘累香醅相者校簿效灵校益系列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