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匿心的意思、匿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匿心的解釋

隱瞞真實思想。 明 唐順之 《與郭似庵巡按書》:“凡此數事,實所不敢當,非敢匿心矯跡,多為枝辭以徼避讓之名,重獲罪有道之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匿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隱藏真實想法或意圖”,強調将内心的真實态度、動機或情感刻意 conceal 起來,不對外顯露。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字義拆解與基本釋義

    • 本義為“隱藏、躲避”,如《說文解字》釋:“匿,亡也。” 引申為隱蔽不露。
    • 指内心、思想、情感,如《孟子·告子上》載:“心之官則思。”
  1. 合義
    • “匿心”即“隱藏本心”,指有意掩蓋真實想法,表現為言行與内心不一緻。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匿心:隱藏本心。

    例證:漢代王充《論衡·答佞》:“人主好辨,佞人言利;人主好文,佞人辭麗。心合意同,偶當人主,說而不見其非,何以知其僞而伺其奸乎?由人主有以‘匿心’之患也。”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第5卷,第67頁。

    • 解讀:此處強調佞人迎合君主時隱藏真實動機的行為。
  2. 《辭源》(修訂本)

    匿心:心存隱匿,不露真情。

    來源: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494頁。

  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匿心:〈書〉隱藏本心;不暴露真實想法。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952頁。


三、用法與語境


四、文化内涵

“匿心”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誠”的推崇(如《中庸》言“誠者,天之道”),批判虛僞與表裡不一。儒家強調“君子坦蕩蕩”,而匿心行為常與“小人”關聯,如《論語·為政》雲:“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即主張通過觀察揭露隱匿之心。

參考來源:

  1.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2.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83。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

網絡擴展解釋

“匿心”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對其含義進行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匿心(拼音:nì xīn)指隱瞞真實思想或隱藏内心的真實想法,常用來描述人在言行與内心不一緻的狀态。

二、出處與用法

  1. 文獻出處:
    明代唐順之《與郭似庵巡按書》中提到:“非敢匿心矯跡,多為枝辭以徼避讓之名。”此句表明“匿心”用于強調不掩飾本心的态度。
  2. 例句解析:
    清代李茹旻詩作中“豪奴走匿心膽戰”一句,通過“匿心”描繪了人物因恐懼而隱藏真實心理的狀态。

三、語境延伸

四、相關建議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漢語詞彙的演變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及明代文集。

别人正在浏覽...

百道襃侈苞蘖霸心邊嚴惙然悴荒代謝打流膽寒發豎蠹言兒畜發癬風回電激拊心福至心靈罡風胳胝兒怪民官鑄規靡鴻化火燒瘡驕偷解剝駿骓咖啡廳客授曠載喇叭筒獵者滿帆眉目邈綿扭頭,扭頭兒農家淺猥青紗帳窮俗齊容凄豔曲鈎融和骀蕩省稱聖戰十變五化時品世學蜀紋殊擢托裱托命突梯途衆望塵奔潰違惑慰情聊勝無握蛇響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