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順隨世俗,沒有己見。《晉書·文苑傳·王沉》:“ 王沉 字 彥伯 , 高平 人也。少有俊才,出於寒素,不能隨俗沉浮,為時豪所抑。”亦作“ 隨俗浮沉 ”。《元史·泰不華傳》:“ 泰不華 尚氣節,不隨俗浮沉。 太平 為臺臣劾去相位, 泰不華 獨餞送都門外。”《清史稿·睿忠親王多爾衮傳》:“先生領袖名流,主持至計,必能深惟始終,寧忍隨俗浮沉?取舍從違,應早審定。”
“隨俗沈浮”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指人缺乏主見,完全順應當下社會風俗或潮流而改變自己的言行,帶有被動適應環境的意味。近義表達為“隨波逐流”。
綜合《晉書》《元史》等正史記載(、3、4為極高/高權威來源),該成語的核心含義為“順隨世俗而無己見”,與低權威來源(如)的“社會風俗變化”補充描述可互為印證。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用例,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隨俗沈浮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隨着社會風俗的變遷而浮沉,形容一個人隨波逐流,缺乏獨立思考和堅定立場。
隨(辶+帀,11畫),俗(亻+谷,9畫),沈(氵+冘,8畫),浮(氵+孚,10畫)。
《隨俗沈浮》一詞出自唐代孟郊的《登科後》,原本描寫的是科舉考試之後,一些新科進士隨波逐流、沈浮不定的情景。後來,這個詞廣泛被用來形容人們隨着社會潮流的改變而追隨、搖擺不定的狀态。
隨俗沈浮
隨:隨
俗:俗
沈:沈
浮:浮
1. 他一直隨俗沈浮,沒有自己的主見。
2. 這個人對待時尚總是隨俗沈浮。
隨波逐流、隨風倒、隨大溜、隨風而靡
隨波逐流
堅持原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