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木花草。《後漢書·逸民傳序》:“觀其甘心畎畝之中,憔悴江海之上,豈必親魚鳥、樂林草哉?亦雲性分所至而已。”
"林草"是漢語中由"林"與"草"組成的複合詞,特指森林植被與草原植被構成的自然資源系統。《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林木和草本植物的統稱,泛指自然植被"。從構詞法分析,"林"在甲骨文中象形三木成林,本義為叢聚的樹木;"草"在《說文解字》中訓為"草鬥,栎實也",後引申為草本植物總稱。
在生态學語境中,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将其界定為"森林、草原、濕地及其所包含的植物群落"。這既包括天然原始林、次生林,也涵蓋人工草地、灌草叢等半自然植被。根據《全國國土綠化規劃綱要(2022-2030年)》的劃分标準,林草生态系統占據我國陸地面積的63%。
該詞彙的現代應用包含三個維度:一是指自然地理實體,如"三北防護林工程";二作為産業概念,涵蓋經濟林培育、草種質資源開發等經濟活動;三在政策法規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将林草資源管理納入生态文明建設框架。農業農村部2023年發布的《林草産業發展指南》顯示,林草經濟年産值已達8.3萬億元。
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加強草原保護修複的若幹意見》中強調,林草資源具有"防風固沙、水源涵養、碳彙儲備"三重生态功能。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監測數據,我國林草生态系統每年固碳量超過12億噸。在文化層面,《詩經》中"芃芃其麥"等記載,印證了林草資源在華夏農耕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6. 許慎. 說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中國林草資源公報[R].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24. 自然資源部. 全國國土綠化規劃綱要(2022-2030年)[Z]. 2022-06. 全國人大常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Z]. 2020修訂版. 農業農村部. 林草産業發展指南(2023)[R]. 2023-03. 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加強草原保護修複的若幹意見[Z]. 2021-03.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植被碳彙能力研究報告[R]. 2024-05. 程俊英. 詩經譯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林草”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基本詞義
指林木與花草的合成詞,常用于描繪自然景觀。如《後漢書·逸民傳序》中的“樂林草”,即表達親近自然之意。
拆分解析:
引申含義
可比喻生機盎然的景象或閑適愉悅的心境,例如古詩文中常以“林草豐美”形容環境優美,或以“歸隱林草”表達淡泊的生活态度。
在林業管理領域,“林草”是林業和草原的合稱,涵蓋森林、草原生态系統及其資源管理。例如國家“林草局”即負責統籌森林覆蓋率提升、草原生态修複等工作。
注:部分網頁(如、7)提及該詞用于人名或特定機構名稱,此類用法屬個别案例,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白茆倉吏朝署趁坊程典齒印愁痛傳宣璀爛導緻雕薄調品頂子東談西說敦大峯岠風術敷顯股抃黑不溜鳅黑月活瓣結束進折濅淫舊生絶纓局節栲栲兒空船枯焦郎庑累日律琯買笑尋歡漫瀾眊亂毛皂擰種乒壇破損格襁屬潛神嘿規七寶啓行親緣氣湧如山畎畮鵲相散釋生聚實着霜牙屬玉飧饔素威逃嫁違制握篆謝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