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代帝王賜給大臣表示權力、處罰官吏的黃色棍子。《明史·孫懋傳》:“ 懋 言:‘ 宣 ( 史宣 )妄言禦賜黃棍,聽撻死官吏,脅主簿 孫錦 死,今又誣守職臣。’”
“黃棍”是一個曆史名詞,具體含義如下:
指古代帝王賜給大臣的黃色棍子,象征權力并用于處罰官吏。其核心功能是:
《明史·孫懋傳》記載典型案例:史宣曾謊稱持有禦賜黃棍,導緻主簿孫錦被脅迫緻死,後被揭穿是假傳聖旨。這說明:
從造字結構看,“黃”指器物顔色,“棍”表明器物形态,組合後特指這類皇家賜予的刑具。其使用需嚴格遵循皇權授權,屬于古代官僚體系中的特殊執法憑證。
如需查看更多曆史典故,可參考《明史》相關文獻或查字典網(、來源)。
黃棍指的是在校園中常見的一種不負責任、懶散、不勤奮的學生。這個詞語通常用來形容那些不愛學習、不尊重老師、不遵守紀律、不參加課堂活動的學生。
黃棍的拆分部首是⺗,它的總筆畫數為10。
《黃棍》一詞最早出現于1980年代中國的大學校園,原本是廣東地區的方言詞彙,後來逐漸在全國範圍内傳播開來。這個詞語的含義是指那些對學習态度消極,缺乏學習動力,不願意參與學校活動的學生。
黃棍。
在古代漢字中,沒有專門用來表達“黃棍”這個詞的寫法。因為這個詞的概念、表達方式和古代教育環境有所不同,所以在古代并沒有對應這個意思的具體漢字寫法。
1. 他是個徹頭徹尾的黃棍,從不聽課,總是曠課。
2. 這個班級裡有幾個黃棍,他們成績一直不好,也不積極參與班級活動。
3. 老師對黃棍學生進行了批評教育,希望他們能夠改正錯誤。
懶散、不負責任、不勤奮、消極、缺乏學習動力
逃學鬼、不務正業、懶學生
勤奮、努力、認真、積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