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 制,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史记·滑稽列传》:“ 朔 初入 长安 ,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2).指 清 末一历史事件。公元1895年( 清 光绪 二一年)4月, 清 政府在 中 日 甲午战争中失败,派 李鸿章 赴 日 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 康有为 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 * ,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当时正在 北京 会试的各省举子也纷纷集会、请愿, 康有为 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馀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
公车上书是汉语词典中收录的一个历史专有名词,特指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其核心含义如下:
字面释义
“公车”原指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或朝廷征召的官署(公车司马令),后借指进京应试的举人。“上书”即向皇帝呈递奏章。因此,“公车上书”字面意为举人群体联名向皇帝递交请愿书。
历史事件背景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赔偿巨款。消息传至北京,正值科举会试期间,各省举人群情激愤。
事件核心内容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1300余名举人联名起草《上今上皇帝书》,提出四项主张:
该上书虽因清政府阻挠未能呈达光绪帝,但全文被传抄刊发,轰动全国。
历史意义
此次事件标志着维新变法思想从理论走向实践,直接推动了1898年“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以政治请愿方式救国的开端,被视作中国群众性政治运动的先声。
权威来源参考
“公车上书”一词包含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成语演变来理解:
“公车”是汉代官署名,负责接待吏民上书或举人进京应试。成语最早出自《史记·东方朔传》,指士人通过公车机构向朝廷上书言事,如东方朔曾“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特指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的事件:
现代语境中,“公车上书”被部分来源误释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张贴广告”(如),但此用法缺乏权威依据。主流解释仍以历史含义为主,需注意语境区分。
(注:关于举人数量差异,不同文献记载不一,建议参考权威史料进一步考证)
暗潮八川拜帖匣摽落别寝簿决捕书车辆厂成心赤苦螭纽春和粗忽大明法度耽悦跌打地勤度荒舵位多余鲂鱼尾返邪归正風令拊搏艴然横虐黄门鼓吹黄瘦互词晦日简黜兼副艰难困苦忌禁寖失榘度开足科头圆子口壅若川朗晃鍊饰黧鷄临问离世絶俗龙腮迈寿刨工洴澼絖平原钱额亲庭三明治山头主义士夫画石湖霜影水华屯街塞巷武昌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