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小民。普通老百姓。 南朝 梁 江淹 《齊籍田樂歌·享神歌》:“方爕嘉種,永毓宵民。”《新唐書·吳湊傳》:“中人所市,不便宵民,徒紛紛流議。”
“宵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詞義
“宵民”指普通老百姓或小民,其中“宵”通“小”,表示身份低微的民衆。例如《新唐書》中提到的“不便宵民”,即指政策對普通百姓不利。
通假與構詞
“宵”本義為夜晚(如“元宵”“通宵”),但在“宵民”中為通假用法,借指“小”。這一用法體現了古漢語中常見的字義借用現象。
文獻出處
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現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特定文化語境,如描述傳統民俗活動時提及“宵民”群體。
如需進一步了解“宵”字的演變或相關詞組(如“宵衣旰食”),可參考漢字解析類來源。
《宵民》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晚上裡照常活動的百姓。通常指在夜晚不休息,繼續從事平常的活動。
《宵民》這個詞由部首宀和民組成。宀是宇宙的象征,又稱"宀" 為"寶蓋頭";民是國家的基本成員,代表人民。
《宵民》一共由10個筆畫組成。
《宵民》這個詞出自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的一篇小說。
繁體字為《宵民》。
古時候,《宵民》的漢字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
1. 這個村莊的人們都是《宵民》,夜晚裡依然忙碌。
2. 在現代社會中,不少職業者都過着《宵民》的生活,為了工作連續加班到深夜。
宵夜、宵禁、宵早、民謠、民主。
夜間活動的百姓、夜晚的居民。
安眠的人、夜晚休息的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