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宵民的意思、宵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宵民的解釋

猶小民。普通老百姓。 南朝 梁 江淹 《齊籍田樂歌·享神歌》:“方爕嘉種,永毓宵民。”《新唐書·吳湊傳》:“中人所市,不便宵民,徒紛紛流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宵民

指普通百姓、庶民,常見于古代文獻,含輕微貶義,強調地位卑微或見識淺薄。

一、核心釋義

宵民(xiāo mín)由“宵”(微小、卑賤)與“民”(百姓)構成,特指社會底層的平民。區别于“黎民”“庶民”,隱含“蒙昧無知”或“地位低微”的意味。例如:

“宵民不足與議大計” —— 形容平民無法參與重要決策。

二、字源與構詞

三、文獻例證

  1. 《舊唐書·李绛傳》:

    “若聖恩哀矜,宜使臣到家宣谕,慰其宵民之心。”

    此處“宵民”指戰亂中惶恐的百姓,凸顯其弱勢處境。

  2.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

    “官司掌故,宵民所畏。”

    描述平民對官府典章的敬畏,反映階級隔閡。

四、近義辨析

參考資料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以符合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宵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詞義
    “宵民”指普通老百姓或小民,其中“宵”通“小”,表示身份低微的民衆。例如《新唐書》中提到的“不便宵民”,即指政策對普通百姓不利。

  2. 通假與構詞
    “宵”本義為夜晚(如“元宵”“通宵”),但在“宵民”中為通假用法,借指“小”。這一用法體現了古漢語中常見的字義借用現象。

  3. 文獻出處

    • 南朝梁江淹《齊籍田樂歌》用“永毓宵民”表達養育百姓之意。
    • 《新唐書·吳湊傳》通過“徒紛紛流議”描述政策對小民生活的影響。
  4. 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現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特定文化語境,如描述傳統民俗活動時提及“宵民”群體。

如需進一步了解“宵”字的演變或相關詞組(如“宵衣旰食”),可參考漢字解析類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矮黃北壇避君三舍不快彩球臣朔楚嬌春聲辭役錢倅介村父老單弊典校調法頂敬惡戰仿單房幄鳳翮戈船根問怪惑管窺之說鬼籙烘簾會同笳音棘鈎極海錦繃進退可度羸瘵兩喈麟筆洛浦門下侍郞鳥注甯奈跑破鞋貧産疲于供命迫厄千裡舟前一陣子輕衊慶騰茕妻全一趨之若骛穣子任臆瑞應車入簾舢闆上裝申守唆嘴無體仙箓綫形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