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vagabond]∶到處流浪、行蹤不定的人
(2) [Japanese ronin;ruffian]∶日本幕府時代失去封祿而流浪的武士,也指“日本流氓”
(1).遊蕩無賴之徒。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瓜》:“摘瓜法:在步道上引手而取;勿聽浪人踏瓜蔓,及翻覆之。”
(2).行蹤無定的人。 唐 王勃 《春思賦》:“僕本浪人,平生自淪。懷書去 洛 ,抱劒辭 秦 。” 唐 柳宗元 《李赤傳》:“ 李赤 ,江湖浪人也。” ********* 《過去》:“啊,這世界雖說很大,實在也是很小,兩個浪人,在這樣的天涯海角,也居然再能重見,你說奇也不奇。”
(3).指 日本 幕府時代失去祿位,四處流浪的武士。幕府體制瓦解後,浪人不斷增加,其中部分改營農商,但多數仍保持武士傳統。明治維新後,有些為軍部所用,從事侵略擴張活動。 魯迅 《華蓋集·“公理”的把戲》:“但我們國内戰争,尚且常有 日本 浪人從中作祟,使良民愈陷于水深火熱之中,更何況一校女生和幾個教員之被誣蔑。” 吳祖光 《闖江湖》第一幕:“ 日本 兵曹 佐田小四郎 帶着兩個浪人擁進來。”
(4). 唐 時少數民族 三浪诏 ( 浪穹 、 邆赕 、 施浪 )人的通稱。 唐 樊綽 《蠻書·六诏》:“ 貞元 七年, 南詔 擊破 劍川 ,俘 矣羅君 ,徙 永昌 。凡 浪穹 、 邆賧 、 施浪 ,總謂之 浪人 ,故雲 三浪詔 。”《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诏上》:“ 神川 都督 論訥舌 使 浪人 利羅式 眩惑部姓,發兵無時,今十二年。”
“浪人”一詞在不同語境和文化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浪人”既是漢語中的流浪者,也是日本曆史中的特殊武士群體,現代則衍生出追求自由的文化意象。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浪人是指沒有固定職業、沒有歸屬感,四處漂泊的人。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居無定所、遊離于社會之外的人。
浪人的字組成部首是“氵”(水字旁)和“艮”(從字)。
浪字的筆畫數為9畫,人字的筆畫數為2畫。
“浪人”一詞起源于中國古代。它最早是指那些沒有作為、無法回歸故鄉的流亡者,後來逐漸演化成指沒有固定職業、四處漂泊的人。
浪人的繁體字是「浪人」。
浪人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差異。
1. 他離開家鄉成為一名浪人,四處遊蕩了十年。
2. 這位藝術家選擇放棄穩定的工作,成為一位自由浪人。
1. 浪子:指不守規矩、胡作非為的人。
2. 浪迹天涯:形容四處漂泊、沒有固定居所。
3. 流浪者:指無所依賴、四處漂泊的人。
1. 遊民:指沒有固定住所、四處遊蕩的人。
2. 流浪漢:指無家可歸、流浪在街頭的乞丐。
穩定:與浪人相對,指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生活穩定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