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非非想的意思、非非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非非想的解釋

(1).“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略語。 唐 寒山 《詩》之二一五:“假使非非想,蓋緣多福力。” 宋 蘇轼 《水陸法象贊·一切天衆》:“苦極則修,樂極則流;禍福無窮,糾纏相求;遂超欲色,至非非想,不如一念,真發無上。” 明 寓山居士 《魚兒佛》第一出:“假饒修到非非想,還比無生隔一階。”參見“ 非想非非想處天 ”。

(2).喻不切實際的幻想。 康有為 《寄贈王幼霞侍禦》詩:“ 焰摩 歡樂非非想, 博望 幽憂故故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非非想"是佛教術語"非想非非想處"(Naiva-saṃjñā-nāsaṃjñāyatana)的簡稱,指佛教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無色界的最高天,是禅定修習所達到的極緻境界。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結合佛教義理詳釋其義:


一、字義分解

  1. "非想"

    指超越粗顯的思維活動("想"),即脫離對具體事物的概念分别。此處"非"表否定,"想"指心識對境的概念執取。

  2. "非非想"

    雙重否定結構,意為"并非沒有微細的想"。指此境界雖無粗想,但仍存極微細的潛意識活動(如我執種子),未達徹底寂滅(涅槃)。


二、佛教義理内涵

據《阿毗達摩俱舍論》卷廿八載:

  1. 禅定層級

    屬"無色界四天"之頂:

    • 空無邊處 → 識無邊處 →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修習者通過次第禅定超越色法束縛,最終住于此天。

  2. 意識狀态

    此天衆生心識"如癡如醉,如眠如暗",僅有極微細的"昧劣想"持續,故稱"非想非非想"(《楞嚴經》卷九)。

  3. 存在局限

    雖為三界最高天,仍屬輪回範疇。佛陀指出此境"如暴水之泡沫,終歸壞滅",未斷根本無明(《長阿含經》卷二十)。


三、引申用法

現代漢語中偶見活用:


權威參考文獻

  1.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非想非非想處"條
  2. 《阿毗達摩俱舍論》(世親著,玄奘譯)
  3. 《長阿含經》(佛陀耶舍譯)
  4. 《楞嚴經》(般剌密帝譯)

(注:因未提供可驗證的線上詞典鍊接,此處僅列典籍名稱。建議參考中華書局《佛學大辭典》或CBETA電子佛典集成以獲取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非非想”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佛教術語和日常比喻義兩類:

一、佛教術語(禅定境界)

  1. 定義
    源自梵語“Naivasaṃjñānāsaṃjñāyatana”,指佛教無色界的最高禅定境界“非想非非想處天”。

    • “非想”:超越普通思維活動,不執着于具體形象或概念。
    • “非非想”:并非完全無意識,而是處于極其細微、難以描述的微妙精神狀态。
  2. 修行地位
    在佛教禅修體系中,這是通過長期修習逐步達到的高深境界,位列“四無色定”之巅。


二、日常比喻義

  1. 固執錯誤
    指固執地堅持錯誤觀念,不願改正。例如:“他非非想地認為自己的方法完美,結果導緻失敗”。
  2. 不切實際的幻想
    比喻脫離現實的空想,如“沉迷于非非想,隻會讓人一事無成”。

三、用法與出處


需根據語境區分其含義:佛教中指高深禅定,日常則含貶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佛教經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全保密比輪粃僻不老衣參畫持敬賜死錯違雕栾绮節釣名要譽兜裹飛誣分裱符醮蝮蜪唝吥寡信鼓樂手賀版輷然後辛還書結幕揫聚寄養口角狼孩雷起靈狷臨涖亂人耳目滿爰泥頭魄力撲剌搴擥秋祓栖遊齊勻全福帬介讓先喪道三生杜牧扇墜首陀嵩嶽俗手天道人事填總亭院完輯萬世文宗閣握椠烏龜烏鳥涎瞪饷人新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