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攝袵 ”。整饬衣襟。表示莊敬。《管子·弟子職》:“先生将食,弟子饌饋,攝衽盥漱,跪坐而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天子巡狩,諸侯辟舍,納筦籥,攝衽抱機,視膳於堂下。” 唐 柳宗元 《<送從兄偁罷選歸江淮詩>序》:“伯氏自 淮陽 從調,抵于京師。冬十月,牒計不至,攝袵而退。” 宋 李焘 等《舊本<周書>目錄序》:“垂纓攝衽,俯仰廟堂,無為以應萬幾者,緻其思而已矣。”
“攝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攝衽”指整理衣襟,表示莊重恭敬的态度。常用于描述古代禮儀場合中整理衣冠以示尊重的行為。
“攝衽”是古代禮儀文化的縮影,通過整理衣襟這一細節動作,傳遞對他人的尊重與自我儀态的莊重,常見于文獻中對禮制場景的描寫。
《攝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拉住衣襟,比喻服從或聽從他人的意見或指令。
攝衽的部首是手,并且它由12個筆畫組成。
攝衽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公冶長》篇,取自《論語》這本古代經典著作。
攝衽的繁體字為攝衽。
在古代,攝衽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有時手部的寫法可能會有些不同,或者用其他的相近字來代替。
1.他很明智地攝衽于老師的指導下,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2.在工作中,我們應該攝衽他人的意見,虛心聽取。
攝衽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彙,例如:
1. 攝衽而治:指依法治理,依法執政。
2. 攝衽而谒:指遙敬陛見,恭敬地去拜訪或谒見有德之人。
與攝衽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屈服、聽命、順從。
與攝衽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抵抗、抗命、抗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