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诗的意思、感遇诗的详细解释
感遇诗的解释
对所遇事物抒发感慨的诗。 唐 陈子昂 有《感遇诗三十八首》。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晁以道 诗亦云:‘烦君一日慇懃意,示我十年感遇诗。’” 清 周亮工 《闻冯伯宗下第》诗:“还家强忍登堂泪,隔岭空传感遇诗。”
词语分解
- 感的解释 感 ǎ 觉出:感触。感觉。感性。感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官。 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感动。感想。反感。好感。情感。敏感。感染。感召。感慨。感喟
专业解析
感遇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指诗人因外在际遇或个人境况触发感慨而创作的抒情言志之作。其核心在于“感于所遇”,即通过具体事件或场景抒发人生感悟、政治抱负或身世之叹。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与文学内涵两方面进行解释:
一、词典释义与核心特征
根据《汉语大词典》,“感遇”释义为“感慨于所遭遇之事”,而“感遇诗”特指诗人借现实经历表达思想情感的诗歌体裁。其特点包括:
- 即事抒怀:以具体事件(如贬谪、战乱、怀才不遇)为切入点,如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借兰桂喻高洁品格。
- 寄托深远:常融合比兴手法,如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以香草凋零隐喻理想幻灭。
- 兼具个人性与时代性:既反映个体命运,亦折射社会矛盾,如白居易《寓意诗》对民生疾苦的慨叹。
二、历史源流与代表诗人
- 溯源:可追溯至《诗经》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但正式定名于初唐。陈子昂率先以《感遇三十八首》命名组诗,开创文人自觉创作传统。
- 唐代高峰:张九龄、李白、杜甫等均有名篇。如杜甫《佳人》以弃妇喻逐臣,深化了“感遇”的政治隐喻性。
- 后世发展:宋代苏轼《和陶饮酒》继承感遇精神,明清诗人亦延续此传统,如顾炎武《精卫》借神话抒复国之志。
三、文学价值与情感内核
感遇诗的核心价值在于:
- 真实性:记录诗人对生命困境的直面,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忠愤之情。
- 哲理性:常升华至对命运、宇宙的思考,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即典型例证。
- 社会批判性:如高适《封丘作》揭露吏治腐败,体现士人责任感。
四、与相关诗体的区别
诗体 |
侧重方向 |
代表案例 |
感遇诗 |
个人际遇引发感慨 |
张九龄《江南有丹橘》 |
咏怀诗 |
抽象人生思考 |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
讽喻诗 |
社会现象批判 |
白居易《秦中吟》 |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感遇"词条释义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论陈子昂感遇诗
- 叶嘉莹《唐诗鉴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张九龄诗析评
- 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感遇题材分析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在线文献链接,以上来源标注纸质权威著作,建议读者查阅图书馆或正版电子书平台获取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感遇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类题材,指诗人通过对外界事物或人生境遇的感知触动,抒发感慨、寄托情感的作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感遇诗的核心在于“感”与“遇”的结合,即因现实遭遇或自然景物触发情感,进而通过诗歌表达思想。其内涵包括:
- 创作动机:源于诗人对生活、自然或命运的深刻体验;
- 情感寄托:常隐含对个人际遇、社会现实的感慨,如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以比兴手法抒写怀才不遇之悲。
二、起源与发展
-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杜甫的《感遇》诗,诗中通过困苦生活与自然观察激发诗意;
- 代表诗人:
- 陈子昂:创作《感遇诗三十八首》,复归风雅传统,善用托物言志手法;
- 张九龄:以《感遇》组诗借丹橘、桃李等意象隐喻人生际遇。
三、艺术特点
- 比兴手法:借自然景物(如兰若、丹橘)象征人格或命运;
- 语言风格:质朴深沉,摒弃浮华辞藻,注重思想表达;
- 主题多元:涵盖怀才不遇、家国忧思、哲理感悟等。
四、文学地位
感遇诗继承《诗经》《楚辞》的抒情传统,对后世咏怀诗、咏物诗影响深远。元代杨士弘在《唐音》中将其定义为“有感而寓于言,以摅其意”。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作(如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可参考古籍或权威文学解析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暗袭百残悲痛欲绝吹铜淳意道俗丁字库凤翥龙蟠泔脚公是公非龟室嚎春淮濆讙謡鬟影讳莫高深霍玉江离笺注积谗磨骨借调掎扢击溃战鸡皮疙瘩积日羁怨科头连蒙带唬劣把头梨花月面命迷榖南北衙牛刀割鸡暖袖牌金髼鬃喷溅匹夫怀璧折纳身图逝波诗謌衰衰贪秽套近乎铁臂通禀通妥推潭仆远橐装顽碧相将乡翁嫌好道歹下年限制魈魑薤露撷子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