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權貴顯宦。 清 吳偉業 《鴛湖曲》:“歡樂朝朝兼暮暮,七貴三公何足數。” 汪文溥 《子美囑題化佛化裝百相即柬亞子》詩:“有時西笑入 長安 ,七貴三公取次看。”
“七貴三公”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代權貴顯宦,泛指地位顯赫的官員或貴族群體。其中“七貴”原指漢代呂、霍等七個顯赫的外戚家族,“三公”為古代最高官職(太師、太傅、太保),後演變為泛指。
詞源與結構
該詞由兩個部分構成:
曆史與文學引用
清代文人吳偉業在《鴛湖曲》中寫道:“歡樂朝朝兼暮暮,七貴三公何足數”,以此諷刺權貴繁華的短暫。近代汪文溥的詩句“七貴三公取次看”也延續了類似用法。
現代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作品或曆史評述中,帶有一定貶義色彩,常暗含對權貴階層的批判或諷刺。
關聯詞彙
近義詞包括“達官顯貴”“王侯将相”,反義詞如“布衣黔首”等。
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背景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七貴三公》是指七位貴族和三位官員,用來形容權勢顯赫、地位崇高的人物。
「七貴三公」這個詞的部首是「貝」(bèi)和「聿」(yù),總共有12畫。
《七貴三公》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特别是在封建社會中,貴族和官員的地位高于一般人民,這個詞語就是用來形容他們的。
在繁體字中,「七貴三公」是正确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七貴三公」這個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都是用來描述權貴地位的。
他們那家族是七貴三公,享受着無上的權力和財富。
- 七貴:表示七位權貴人物。
- 三公:表示三位高官。
權貴、顯貴、顯達、地位顯赫。
平民、普通人、庶民、名不見經傳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