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履冰。比喻處于險境。語本《詩·小雅·小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三國 魏 曹植 《陳審舉表》:“今臣與陛下踐冰履炭,登山浮澗,寒溫燥溼,高下共之,豈得離陛下哉!”《陳書·後主紀》:“懼甚踐冰,慄同馭朽。”《南史·宋宗室及諸王傳上論》:“自謂踐冰之慮已除, 泰山 之安可恃。”
“踐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踐冰”字面意為“踏行于薄冰之上”,比喻處于危險境地或需極度謹慎行事。該詞強調在險境中行動時需如履薄冰般小心,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嚴重後果。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中的用例,可參考《詩經》《南史》等文獻原文。
“踐冰”是一個成語,意指人在冰面上行走。通常用于形容行走的從容不迫、穩健自信,不畏艱險。
“踐冰”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跳(跳石部)和冫(冰部)。筆畫總共有12畫。
“踐冰”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光武本紀》:“選手20人,悉踐冰征北近昆明。”這是漢代對于匈奴的勝利征戰的描述,意味着漢軍勇猛善戰。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形容個人行動時的從容自信。
“踐冰”在繁體字中寫作“踐冰”。
踐字的古時寫法為“踐”,冰字的古時寫法為“冫”。古時候的寫法在形狀上稍有差異,但意義相同。
1. 他在人生道路上踐冰而行,面對種種困難從不退縮。
2. 将軍帶領隊伍踐冰而行,向着勝利的彼岸沖刺。
3. 面對生活的苦難,我們要像踐冰一樣堅定地前行。
1. 踐踏:腳踩。
2. 跋涉:艱難地徒步行走。
3. 冰雪:寒冷的天氣和冰雪覆蓋的地面。
1. 行走:前進,走路。
2. 步履:行走,腳步。
3. 踏實:穩定,紮實。
1. 迷途:迷失方向,不知所措。
2. 瞻前顧後:遲疑不決,缺乏決斷。
3. 退縮:畏縮,不敢前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