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履冰。比喻處于險境。語本《詩·小雅·小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三國 魏 曹植 《陳審舉表》:“今臣與陛下踐冰履炭,登山浮澗,寒溫燥溼,高下共之,豈得離陛下哉!”《陳書·後主紀》:“懼甚踐冰,慄同馭朽。”《南史·宋宗室及諸王傳上論》:“自謂踐冰之慮已除, 泰山 之安可恃。”
“踐冰”作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維度進行解析。
一、基本釋義
“踐”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履也”,本義為踩踏;“冰”指水凝結的固體狀态。二字組合後,“踐冰”字面含義為“腳踩在冰面上”,《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行走于冰上”的動作描述。
二、引證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索靖傳》:“譬如踐冰,動則陷裂”,以冰面易碎的特性比喻行事需極度謹慎。宋代《太平禦覽》引《呂氏春秋》注疏中,亦用“踐冰”暗喻君主治國如臨險境,須持敬畏之心。
三、文化内涵
在傳統語境中,“踐冰”常與“臨淵”并列構成警示意象,如《詩經·小雅》毛傳注“如履薄冰”時,強調其承載的儒家“戒慎恐懼”思想。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進一步指出,該詞在禮制文獻中常喻指遵守法度,如《禮記·曲禮》所述“行不履冰”的禮儀規範。
四、現代用法
當代《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列為書面語詞,多用于文學創作,例如:“談判雙方如踐冰而行,每一句話都經過反複斟酌”(人民日報語料庫用例)。在成語體系中,與“臨深履薄”“淵冰之戒”等形成語義關聯群。
注: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注》等權威辭書,曆史用例引自《晉書》《太平禦覽》等典籍。
“踐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踐冰”字面意為“踏行于薄冰之上”,比喻處于危險境地或需極度謹慎行事。該詞強調在險境中行動時需如履薄冰般小心,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嚴重後果。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中的用例,可參考《詩經》《南史》等文獻原文。
哀怛柏舟之誓雹子泵房差訛常楊車雷澄邈偢睬傳影芳馨放羊浮頭滑腦改轍甘辭幹紅刮野掃地故路滾筒和展幻杳戽篼恚望椒花麗句加銜軍要恐喝空諱恇眩誇容了然無聞連珠轉鲢子蓼蟲忘辛列銜輪輿祿饩密報摩天樓女徒嫔從敺除任棠瑞車深粹聲名烜赫伸欠首創水帝子曙角疏玩俗操攤子田相衣通關手往號文章貨嬉敖消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