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旰食之勞的意思、旰食之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旰食之勞的解釋

天色已晚才吃飯。形容勤于政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旰食之勞"是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由"旰食"與"勞"構成核心語義。"旰"指日落時分,《說文解字》訓作"晚也";"旰食"即推遲用餐時間,喻指勤于公務;"勞"表操勞狀态。該成語整體形容執政者夙夜在公、廢寝忘食的勤政态度,常見于古代文獻對賢明君主的贊頌。

從構詞法分析,"旰"作為時間狀語修飾"食",通過否定日常飲食規律來凸顯工作強度。這種"以具體代抽象"的修辭手法,使成語既保留字面意象又延伸出象征義。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其典源可追溯至《左傳·昭公二十年》"楚君大夫其旰食乎",原指楚國内亂導緻君臣無暇飲食,後經語義演變專指勤政。

在語用層面,"旰食之勞"多用于正式語境,常見于史書對帝王的評價體系。如《舊唐書》載唐憲宗"承十一葉之基運,振六百年之紀綱,旰食宵衣,勵精求治",便是典型用例。該成語常與"宵衣旰食"構成互文,二者均以生活起居的不規律反襯政務繁忙,但"旰食之勞"更側重食事層面的辛勞具象化。

參考文獻: 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3.《左傳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旰食之勞”是一個形容勤勉政務的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成語讀作gàn shí zhī láo,字面意為“天色已晚才吃飯”,引申為因忙于處理政務而無法按時進食,強調執政者的勤勉與辛勞。其結構為偏正式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含褒義。

  2. 出處與典故
    源自《晉書·郭璞傳》,原文提到:“恐将來……以益陛下旰食之勞也。”。郭璞以此勸谏帝王勤政,後成為形容執政者夙夜在公的典型表達。

  3. 用法與語法功能

    • 通常作主語或賓語,如:“躬忘旰食之勞”。
    • 常見于曆史文獻或評價古代帝王勤政的語境,如的例句描述周成王、康王勤政安民的事迹。
  4. 延伸說明
    該成語與“宵衣旰食”含義相近,均強調廢寝忘食的工作态度,但“旰食之勞”更側重“辛勞”本身,而後者突出“早晚忙碌”的時間跨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或例句,可參考《晉書》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安樂坌塺閉門掃軌薄刑草木承休踸厲充值叢射搭建蹈隙定影風語扶搖直上付仗瑰侈何傷箭竿講問晶光金箓急人所急舉鼎絶膑看守内閣爛黃纍牛律風南園十先生内查外調濃酾配兵賠錢矉頞聘享強征青發青蓮界茕居丘禱驅鷄認業肉試尚主善緣紹隆慎察神牽鬼制審信示唆視同路人手榜水沖訟牍松紋锞蹄羌外道挽摟威賞歇驕羲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