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變化,草木蕃。”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 太行 之陽有 盤谷 , 盤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鮮少。” 明 劉基 《<悅茂堂詩>序》:“故人不得其性則痛,鳥獸不得其性則瘏,草木不得其性則萎以枯。”
(2).指荒野。《韓非子·說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餓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賤。多用作自謙之詞。 唐 陳子昂 《谏刑書》:“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蘇轼 《笏記》之一:“徒傾艸木之心,莫報乾坤之施。”
草木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三個層面:
本義
指草本植物(草)與木本植物(木)的統稱,泛指一切植物。
例證:
《漢語大詞典》:「草」為草本植物的總稱,「木」指木本植物,合稱泛指自然界植物。
《現代漢語詞典》明确标注:「草木」即花草樹木。
引申義
典籍依據: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别》「離離原上草」以草木喻自然生命力(《全唐詩》卷四三六)。
文獻參考:
《莊子·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草木之榮華,飄風過耳」(中華書局點校本)。
文學意象
哲學隱喻
參考來源:
“草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植物類别
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總稱,涵蓋所有非動物、非礦物的自然植物。例如《易·坤》中的“天地變化,草木蕃”即強調自然界的植物繁茂。
地理特征
代指荒野或未開墾的自然環境,如《韓非子·說疑》提到“槁死於草木”,形容人迹罕至的荒蕪之地。
自謙之詞
古代文人常用“草木”比喻自身卑微,如唐代陳子昂《谏刑書》中“臣草木微品”,以謙遜姿态表達對君主的忠誠。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草木常被用來反襯情感或社會變遷。例如杜甫《春望》的“城春草木深”,通過草木繁茂烘托戰亂後的荒涼。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釋義、文學用例及現代語境,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愛智矮子看戲備禦變文協韻诐行趵趵啜叱詞窮理絕叢筱登翼調任調益跌誤多則訛言傅色戈劍工商業者韓蜨皓樂核武器話論見過接近機略驚惴九郡開落曠日積晷寬洪大量愧謝論口洛川美詠眇質默會莫耶暖雲钤蓋謙降起夥秦梁勤勸氣噎全活弱燭光燈三十有室灑如申訴社日市布受罰停駐同契吳人不識越境吳頭楚尾下寮香串閑溜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