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fort;ease;joy;safe and pleasant] 安甯快樂
回歸故裡,度過老年的安樂生活
(1).安逸,快樂。《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史記·秦始皇本紀》:“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争之患,傳之萬世。”《隋書·列女傳·谯國夫人》:“朕撫育蒼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浄,兆庶安樂。”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議論》:“天下之事,多成于貧賤感激之中,或敗于富貴安樂之際,理無可疑也。” 明 黃绾 《明道編》卷二:“‘死於安樂’者,因安樂而不知思、不知慎、不知節、不知畏、不知謹、不知保、不知脩,而至於死也。”
(2).使安甯快樂。《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緻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 宋 葉適 《丁君墓志銘》:“夫善有端,勤勞其身常若不足而為善者,善也,子今日是也;安樂其身常若有餘而為善者,亦善也,子之兄是也。歸於善而已,不可易訾也。”
(3).平安無恙,安康快樂。《七國春秋平話》卷上:“ 孫操 問 田單 :‘得吾兒端的安樂,收兵便回。’” 冰心 《寄小讀者》十九:“寫的已多了,留着下次說罷。祝你們安樂!”
“安樂”是現代漢語中兼具名詞與形容詞性質的雙音節詞,其核心語義可歸納為以下三個層面:
一、基本義
指代“安甯快樂”的身心狀态,強調無外界紛擾的内在滿足感。如《孟子·告子下》所述“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此處“安樂”與“憂患”形成對立概念,凸顯安逸環境可能消磨意志的辯證關系。該義項常見于描述生活境遇或精神狀态,如“老人晚年生活安樂”。
二、引申義
三、特殊語境義
該詞需注意與近義詞“安逸”的語義差異:“安樂”側重整體性的安甯滿足,含積極情感色彩;“安逸”則易引申出貪圖享樂的貶義傾向,如成語“好逸惡勞”中的批判意味。
“安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安甯、快樂的狀态,強調身心舒適與生活穩定。例如“回歸故裡,度過老年的安樂生活”。該詞由“安”(平安)和“樂”(快樂)組合而成,既包含個人層面的滿足感,也涉及社會環境的安定。
古代典籍
詞義擴展
除個人幸福外,也用于描述國家安定,如《隋書》中“兆庶安樂”指百姓安居樂業。
在傳統觀念中,“安樂”常與“知足”關聯,如成語安貧樂道(安于清貧,堅守信念),體現儒家倡導的精神境界。此外,名字中帶有“安樂”多寄托平安喜樂的祝願。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孟子》《史記》等典籍,或查閱詞典中的詳細釋義。
愛樂霸陵醉尉抱官囚八字須變色之言懲創襯句俶載翠翰呆老漢膽小道經廠貳話方辇風駟賦銘扶整崗卡工瞽海堤鹖鴠黑昆侖讙頭國晦迹韬光昏沉金剪書扃室勞兵兩頭三面離瘼鈴鈴香流淚率薄茂材民委潑婦破閑羣衆蹂剔山菊蛇跌鼈思歸其雌松解貪虐陶令調唇弄舌體查頽基土性萬惡完集萬壽無疆慰問團委移握瑜懷瑾無了五鐘邪不勝正謝奠心長绠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