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海的意思、趕海的詳細解釋
趕海的解釋
[beach comb] 〈方〉∶趁退潮時到海灘撿取魚蝦、貝殼等
詞語分解
- 趕的解釋 趕 (趕) ǎ 追,盡早或及時到達:趕超。趕集。趕先進。 從速,快做:趕快。趕路。趕任務。 驅逐,驅使:趕羊。驅趕。 等到(某個時候):趕明兒。 遇到(某種情形或機會):正趕上。 筆畫數:; 部首:
- 海的解釋 海 ǎ 靠近大陸,比洋小的水域:海洋。海域。海拔。海疆。海内。海岸。海誓山盟。五湖四海。 用于湖泊名稱:青海。*********。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海碗。海涵(敬辭,稱對方大度包容)。誇下海口。 喻數量多的
專業解析
"趕海"是漢語中一個極具地域特色的詞彙,指沿海居民根據潮汐規律,在退潮後到灘塗或礁石區采集海産品的活動。《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趁退潮時到海灘撿取魚蝦、貝類等"。該詞由"趕"和"海"構成動賓結構,"趕"字既包含追趕時間窗口的緊迫性,也體現把握自然規律的智慧。
從具體活動形态分析,趕海包含三大要素:一是時間要素,需嚴格遵循農曆潮汐表,多選擇每月初一、十五前後的大潮期;二是空間要素,主要活動區域為潮間帶,包括沙灘、泥灘和岩礁三種地貌;三是工具要素,傳統使用鐵鈎、鏟子、網兜等工具,現代衍生出橡膠水褲等專業裝備。這種生産實踐被《中國海洋民俗志》記載為"人與潮汐共舞的生存智慧"。
在民俗文化層面,趕海衍生出豐富的文化内涵。山東榮成地區将趕海技藝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當地諺語"初三水,十八潮"正是對潮汐規律的總結。據《膠東海洋文化研究》統計,傳統趕海可獲取貝類、蟹類、藻類等6大門類50餘種海産,構成獨特的"潮間帶經濟"。隨着生态保護意識增強,《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已對部分區域的趕海活動實施季節性禁采規定。
網絡擴展解釋
“趕海”是一個源于沿海地區生活的詞語,其核心含義是利用潮汐規律,在退潮時到海灘或礁石區域采集海産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字面意義:指居住在海邊的人們根據潮漲潮落的自然規律,趁退潮時到海岸的灘塗、礁石或淺水區打撈、拾取海産品(如貝類、螃蟹、小魚等)的過程。
- 方言來源:該詞常見于中國沿海地區的方言,例如山東、浙江象山等地。
2.具體活動内容
- 常見收獲:包括海蟹、貓眼螺、八爪魚、貝類等海洋生物,部分區域還可能遇到墨魚或小型魚類。
- 操作方式:需攜帶工具(如鏟子、水桶等),在裸露的灘塗上翻找或捕捉滞留的生物。
3.時間與地點選擇
- 最佳時間:通常選擇農曆初一至初三的大潮汛期間,此時退潮幅度大、速度快,灘塗暴露更充分。例如:
- 初一:最低潮約11:30,最佳時段為9:30-13:30;
- 初二:最低潮約12:10,最佳時段為10:10-14:10。
- 地點建議:避開旅遊熱點海域,選擇人少且生态豐富的自然灘塗。
4.文化與象征意義
- 生活傳統: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生産活動之一,體現了“靠海吃海”的生存智慧。
- 精神延伸:在文學或網絡語境中,也被賦予“探索未知”“勇于挑戰”的象征意義,比喻對新領域或機遇的追求。
5.注意事項
- 安全風險:需關注潮汐時間表,避免漲潮被困;部分區域可能有暗流或危險生物。
- 生态保護:合理采集,避免過度破壞海洋生态平衡。
若需了解具體趕海技巧或區域特色(如象山趕海),可進一步查閱相關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忍笆竹鼻塌嘴歪剝複布基納法索不則聲車馳馬驟晨興夜寐詞誼蟺蜎釣采鬥方鬥夥多邊協定方田豐功茂德偾轍伏膺稾砧更好歌拍個人混合泳寒窓函授浩倡豪盜好日黑門紅殷殷後院起火牋麻奸頑煎炙嚼羽靖言庸違苦慮賴皮來歲兩説量小力微驎駒亂發墨本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拈毫偏出翩翔戚藩秦晉之盟戎事乳化散逐深執始作俑者四攝飧瀉袒裘填縫喔喔嘻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