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服膺。伏,通“ 服 ”。謂傾心,欽慕。《晉書·孫綽傳》:“沙門 支遁 試問 綽 :‘君何如 許 ( 許詢 )?’答曰:‘高情遠緻,弟子早已伏膺;然一詠一吟, 許 将北面矣。’”《世說新語·品藻》作“服膺”。 宋 沉遼 《贈清道》詩:“當時二子最名盛,至今學者皆伏膺。”
(2).服膺。伏,通“ 服 ”。指信服;歸心。 南朝 梁 沉約 《内典序》:“伏膺空有之説,博綜兼忘之書。”《隋書·後妃傳·炀帝蕭皇後》:“蕩嚣煩之俗慮,乃伏膺於經史。” 宋 王禹偁 《北狄來朝頌并序》:“苟非聖人生,至道著,又安肯伏膺稽顙而自至於天闕邪!”
(3).服膺。伏,通“ 服 ”。謂從學,師事。《魏書·儒林傳·徐遵明》:“師事 張吾貴 , 吾貴 門徒甚盛, 遵明 伏膺數月,乃私謂其友人曰:‘ 張生 名高而義無檢格,凡所講説,不愜吾心,請更從師。’”《南史·劉瓛傳》:“ 梁武帝 少時嘗經伏膺,乃 天監 元年下詔為 瓛 立碑,諡曰 貞簡先生 。”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 唐 義山 、 香山 、 牧之 、 昌黎 ,同學 杜 者,今其詩集,都是别樹一旗; 杜 所伏膺者, 庾 、 鮑 兩家,而集中亦絶不相似。”
“伏膺”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伏膺”由“伏”和“膺”組成:
根據古籍和權威詞典,其含義可分為三類:
傾心欽慕
表示對某人或某思想的高度欽佩。
例:《晉書·孫綽傳》中,孫綽評價許詢“高情遠緻,弟子早已伏膺”,表達對其境界的仰慕。
信服歸心
指内心完全認同并遵從某種觀點或學說。
例:南朝沈約《内典序》提到“伏膺空有之說”,體現對佛法的信奉。
從學師事
強調以學生身份追隨老師學習。
例:《魏書·儒林傳》記載徐遵明“伏膺數月”後另擇名師,反映求學态度。
“伏膺”既可用于表達情感上的欽佩,也可指思想或行為上的信服與追隨。其核心在于“發自内心的認同”,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世說新語》等古籍。
伏膺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伏字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6;膺字的部首是⺼(肉),筆畫數為18。
伏膺的出處可追溯到《左傳·昭公八年》這篇古文中。在文章中,伏膺是指膺懔懷德之人,意為堅守正道、懷揣德行之人。
伏膺的繁體字為「伏鷹」。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伏膺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由于筆畫數和部首沒有變化,可以确定其意義沒有改變。
1. 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伏膺正道的人。
2. 隻有伏膺教誨的人才能真正成就偉業。
伏膺忠誠、伏膺正道、伏膺懷德
近義詞:遵循、堅持、秉持
反義詞:背離、違背、放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