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攝的意思、四攝的詳細解釋
四攝的解釋
佛教語。謂菩薩為攝受衆生歸依佛法而常行的四事。布施攝:惠以財物、佛法等;愛語攝:善言慰喻;利行攝:行善利人;同事攝:分身示現,隨機教化。語本《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聞持品》:“是諸菩薩行菩薩道時,以四事攝無量百千衆生,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唐 道綽 《安樂集》卷下:“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攝六度。”
詞語分解
- 四的解釋 四 ì 數名,三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肆”代):四方。四邊。四序(即“四季”)。四體(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隸、篆四種字體)。四庫(古籍經、史、子、集四部的代稱。亦稱“四部”)。四君子
- 攝的解釋 攝 (攝) è 拿,吸取:攝取。攝像。攝影。攝食。 保養:攝生。攝重(恘 )。珍攝。 代理:攝行(妌 )(代職務)。攝政(代君主管理國家)。 捕捉:勾攝。 迫近:“攝乎大國之間”。 古同“懾”,怕,使
網絡擴展解釋
“四攝”是佛教術語,指菩薩為度化衆生、引導其親近佛法而采用的四種方法,包括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一概念在佛教經典如《法界次第》《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等中均有闡述。以下是具體解釋:
1.布施(Dāna)
- 定義:通過財物或佛法給予衆生,建立信任與善緣。分為“財施”(物質幫助)和“法施”(佛法教導)。
- 目的:以對方需求為出發點,消除執着,增福增慧。例如,對貧困者施舍財物,對迷茫者傳授佛法。
2.愛語(Peyyavajja)
- 定義:用善言慰喻或智慧勸誡,使衆生歡喜并反思。既包含柔鼓勵,也包含逆耳的忠言。
- 應用:需根據衆生根性調整,如《六祖壇經》提到“苦口良藥,逆耳忠言”,但需以度人為目的,而非花言巧語。
3.利行(Atthacariyā)
- 定義:通過善行利益他人,如幫助病苦者、指引迷途者,以實際行動傳遞慈悲。
- 核心:身、口、意三業清淨,使衆生産生親近感并接受佛法引導。
4.同事(Samānattatā)
- 定義:與衆生共同生活、共事,消除隔閡。例如,菩薩示現不同身份,隨緣教化。
- 意義:避免因“特立獨行”導緻他人誤解佛法,強調融入與同理心。
補充說明
- 現代引申義:在漢語中,“四攝”也引申為形容人能力全面,可同時管理多方面事務(如曆史人物趙高的案例),但此用法非佛教原義。
- 哲學背景:四攝法體現了佛教“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的善巧方便,強調以慈悲智慧引導衆生。
如需更深入的佛學探讨,可參考《法界次第》《維摩經》等經典,或查閱佛教權威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四攝的意思
四攝是指擁有四個攝像頭的手機或相機。攝像頭可以分為前置攝像頭和後置攝像頭,用于拍攝照片或者錄制視頻。
拆分部首和筆畫
《四攝》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四(口部)和攝(手部,攴部,攵部)。四部分有4畫,攝部分有9畫。
來源
“四攝”一詞最早出現在手機或相機産品中,用以表示該設備擁有四個攝像頭。隨着科技的發展,手機和相機的拍攝能力不斷提高,為了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一些手機或相機品牌開始采用多個攝像頭的設計。
繁體
《四攝》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四攝」。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四攝」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寫法會有一定的變化。然而,根據目前的研究,沒有找到古代漢字中與「四攝」相對應的寫法。
例句
1. 這款手機後置攝像頭有四攝,可以拍出更清晰、更多樣的照片。
2. 這款相機采用四攝設計,拍攝的照片質量非常出色。
組詞
四攝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詞,如:四攝像頭、四攝手機、四攝相機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四攝像頭、四攝相機
反義詞:單攝、雙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