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攝的意思、四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攝的解釋

佛教語。謂菩薩為攝受衆生歸依佛法而常行的四事。布施攝:惠以財物、佛法等;愛語攝:善言慰喻;利行攝:行善利人;同事攝:分身示現,隨機教化。語本《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聞持品》:“是諸菩薩行菩薩道時,以四事攝無量百千衆生,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唐 道綽 《安樂集》卷下:“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攝六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攝是佛教術語,指菩薩為攝受衆生、使其生起親愛之心而采取的四種修行方法,最早見于《阿毗達磨集論》等經典。根據《佛學大辭典》及《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釋義,四攝包含以下内容:

  1. 布施攝

    以財物、佛法或無畏施予衆生,消除其困苦,建立信任。此攝法強調“財施、法施、無畏施”三者的統一,尤其以法施為根本,幫助衆生脫離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匮乏(來源:《佛學大辭典》)。

  2. 愛語攝

    以慈悲柔言語隨順衆生根性,宣說正法。愛語并非谄媚,而是根據對方接受能力,用鼓勵、勸誡等方式引導其向善(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3. 利行攝

    身口意皆行善業,以身作則利益衆生,例如助人解決難題或示範正直品行。此攝法注重“自利利他”的實踐統一性(來源:《佛學大辭典》)。

  4. 同事攝

    深入衆生所處環境,與其共事并感同身受,以此契機教化。例如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即同事攝的典型體現(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四攝作為大乘菩薩道的重要實踐綱領,體現了佛教“自覺覺他”的核心精神,其理論體系在《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中均有系統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四攝”是佛教術語,指菩薩為度化衆生、引導其親近佛法而采用的四種方法,包括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一概念在佛教經典如《法界次第》《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等中均有闡述。以下是具體解釋:

1.布施(Dāna)

2.愛語(Peyyavajja)

3.利行(Atthacariyā)

4.同事(Samānattatā)

補充說明

如需更深入的佛學探讨,可參考《法界次第》《維摩經》等經典,或查閱佛教權威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叭嚓巴都兒扳扯寶勝弼導般若湯采茨裁退晁董扯鼓奪旗純利刺取打哄大節不奪盜根凋枯滌塲盯防鼎遊冬烘先生敦坐堕倪發齒放浪不拘放士裶裶豐神異彩逢殷估舶歸去來兮壞色畫鴉獲售嘉尚解譬疾狂舊貨九牛二虎之力刻木為鹄磕頭如搗蒜孔明崆嵌苦慮困傷靈幌林苑杪末晴空青霄白日勸耗人迹稀少慎小謹微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式微疏達隨高逐低湯禱桑林頹踏拖逗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