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的意思、赶海的详细解释
赶海的解释
[beach comb] 〈方〉∶趁退潮时到海滩捡取鱼虾、贝壳等
词语分解
- 赶的解释 赶 (趕) ǎ 追,尽早或及时到达:赶超。赶集。赶先进。 从速,快做:赶快。赶路。赶任务。 驱逐,驱使:赶羊。驱赶。 等到(某个时候):赶明儿。 遇到(某种情形或机会):正赶上。 笔画数:; 部首:
- 海的解释 海 ǎ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海洋。海域。海拔。海疆。海内。海岸。海誓山盟。五湖四海。 用于湖泊名称:青海。*********。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海碗。海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海口。 喻数量多的
专业解析
"赶海"是汉语中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词汇,指沿海居民根据潮汐规律,在退潮后到滩涂或礁石区采集海产品的活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趁退潮时到海滩捡取鱼虾、贝类等"。该词由"赶"和"海"构成动宾结构,"赶"字既包含追赶时间窗口的紧迫性,也体现把握自然规律的智慧。
从具体活动形态分析,赶海包含三大要素:一是时间要素,需严格遵循农历潮汐表,多选择每月初一、十五前后的大潮期;二是空间要素,主要活动区域为潮间带,包括沙滩、泥滩和岩礁三种地貌;三是工具要素,传统使用铁钩、铲子、网兜等工具,现代衍生出橡胶水裤等专业装备。这种生产实践被《中国海洋民俗志》记载为"人与潮汐共舞的生存智慧"。
在民俗文化层面,赶海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山东荣成地区将赶海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谚语"初三水,十八潮"正是对潮汐规律的总结。据《胶东海洋文化研究》统计,传统赶海可获取贝类、蟹类、藻类等6大门类50余种海产,构成独特的"潮间带经济"。随着生态保护意识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已对部分区域的赶海活动实施季节性禁采规定。
网络扩展解释
“赶海”是一个源于沿海地区生活的词语,其核心含义是利用潮汐规律,在退潮时到海滩或礁石区域采集海产品。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 字面意义:指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自然规律,趁退潮时到海岸的滩涂、礁石或浅水区打捞、拾取海产品(如贝类、螃蟹、小鱼等)的过程。
- 方言来源:该词常见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方言,例如山东、浙江象山等地。
2.具体活动内容
- 常见收获:包括海蟹、猫眼螺、八爪鱼、贝类等海洋生物,部分区域还可能遇到墨鱼或小型鱼类。
- 操作方式:需携带工具(如铲子、水桶等),在裸露的滩涂上翻找或捕捉滞留的生物。
3.时间与地点选择
- 最佳时间:通常选择农历初一至初三的大潮汛期间,此时退潮幅度大、速度快,滩涂暴露更充分。例如:
- 初一:最低潮约11:30,最佳时段为9:30-13:30;
- 初二:最低潮约12:10,最佳时段为10:10-14:10。
- 地点建议:避开旅游热点海域,选择人少且生态丰富的自然滩涂。
4.文化与象征意义
- 生活传统: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体现了“靠海吃海”的生存智慧。
- 精神延伸:在文学或网络语境中,也被赋予“探索未知”“勇于挑战”的象征意义,比喻对新领域或机遇的追求。
5.注意事项
- 安全风险:需关注潮汐时间表,避免涨潮被困;部分区域可能有暗流或危险生物。
- 生态保护:合理采集,避免过度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若需了解具体赶海技巧或区域特色(如象山赶海),可进一步查阅相关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八寸策背花鞴绳飙驶不大离不入虎穴骖星涔滴澄远蹈迪凋伤仿造罚首丰收風煙扶头赅通功亏一篑公卿诡诈雇租涵意毫楮黑影里宏徽坏嘎嘎贱姓焦切记功忘过计扃今段酒池纠剔跼踖老忘浑老油子灵图没留没乱民委墨面暖溶溶槃固侯鎗旗前后溲乾乾浄欠账溶体善骑事柄衰次四驰觫觫天摇地动挑闼同心竭力妥帖吐舌晩光晓寤小妖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