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戅愚”。愚昧;愚直。《墨子·非儒下》:“其親死,列屍弗歛,登屋窺井,挑鼠穴,探滌器,而求其人矣。以為實在,則戅愚甚矣。”《梁書·賀琛傳》:“脫得聽覽,試加省鑒。如不允合,亮其戇愚。” 唐 韓愈 《潮州刺史謝上表》:“臣以狂妄戇愚,不識禮度,上表陳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萬死猶輕。” 明 方孝孺 《與鄭叔度書》之六:“僕雖戅愚,然其行事足下所悉也。”
“戆愚”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àng yú,由“戆”(上下結構)與“愚”(上下結構)組合而成,主要表示愚昧、魯莽或愚直的性格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引證與用法
字形與讀音
近義詞與辨析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
《戆愚》是一個中文詞彙,表示愚笨、愚昧、遲鈍的意思。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某人思想、行為或表現不聰明、不靈活。
《戆愚》分為兩個部首:戈(gē)和心(xīn)。它的總筆畫數為14筆。
《戆愚》一詞最早出現于漢代,形容人愚昧無知的狀态,沒有明确的具體來源。
《戆愚》的繁體形式為《戇愚》。
在古代,有時候《戆愚》中的“愚”字會寫成“疣”(yóu)形,但這種寫法現在已經不再使用。
1. 他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太戆愚了。
2. 别再戆愚地重複同樣的錯誤了。
《戆愚》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如:戆直、戆頭、愚昧等。
與《戆愚》意思相近的詞彙有:愚蠢、呆笨、遲鈍。
與《戆愚》意思相反的詞彙有:聰明、智慧、機智。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