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戅愚”。愚昧;愚直。《墨子·非儒下》:“其親死,列屍弗歛,登屋窺井,挑鼠穴,探滌器,而求其人矣。以為實在,則戅愚甚矣。”《梁書·賀琛傳》:“脫得聽覽,試加省鑒。如不允合,亮其戇愚。” 唐 韓愈 《潮州刺史謝上表》:“臣以狂妄戇愚,不識禮度,上表陳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萬死猶輕。” 明 方孝孺 《與鄭叔度書》之六:“僕雖戅愚,然其行事足下所悉也。”
“戆愚”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語義指向智力不足或行為遲鈍的狀态。從構詞法分析,“戆”字本義指性格剛直而缺乏變通,《說文解字》釋為“愚也”,《漢語大詞典》将其訓解為“迂愚而剛直”;“愚”則指心智蒙昧,《廣韻》注為“愚,戆也”,二字組合形成遞進式語義強化。該詞在古漢語中常見于人物品評,如《荀子·儒效》載“狂惑戆愚之人”,《後漢書·劉玄傳》有“素戆愚”的用例,均指代缺乏機變的性格特質。
現代漢語中,“戆愚”多用于書面語境,形容智力發展遲緩或處事不靈活的狀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愚笨;不聰明”,着重強調認知能力的缺陷。從語用層面觀察,該詞常帶有貶義色彩,但在特定方言區(如吳語區)存在詞義弱化現象,可作親昵的戲谑用語。
“戆愚”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àng yú,由“戆”(上下結構)與“愚”(上下結構)組合而成,主要表示愚昧、魯莽或愚直的性格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引證與用法
字形與讀音
近義詞與辨析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
邦本碧沉沉步光殘歲春麥翠微宮登僧丢盔棄甲妒母翻閲封禅書高迥膏露官位谷飽固守瞽議鴻經價鈔蹇弱兼馔肌腹激峻濟險踞敖局調隽語開腿闶門苛墨兩獻駡天扯地昧昧面埶明烈尼聃逆事泡妞匉匐貧而無谄鋪海求哀卻掃日中則昃偌大蛇莓身法聖庫神隱賒帳十一鐵闆銅弦緼奧聞風喪膽文質斌斌黠戛斯象牀香莎現錢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