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刻汁的意思、刻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刻汁的解釋

據 晉 王嘉 《拾遺記·周靈王》載, 浮提國 獻 神通 、 善書 二人,出肘間四寸金壺,内貯黑汁如淳漆,佐 老子 撰《道德經》,“晝夜精勤,形勞神倦。及金壺汁盡,二人刳心瀝血,以代墨焉。”後因以“刻汁”謂人治學精勤刻苦。 唐 黃滔 《謝試官》:“ 滔 蜩甲薄姿,蟻封微狀,學雖勤於刻汁,藝則愧於鏤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刻汁”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需結合權威來源進行辨析:

一、治學精勤說(主流解釋) 根據漢典及古籍記載,該詞源自晉代王嘉《拾遺記》:浮提國使者用金壺黑汁協助老子撰寫《道德經》,汁盡後甚至“刳心瀝血”代墨。唐代黃滔在《謝試官》中寫道:“學雖勤於刻汁,藝則愧於鏤冰”,進一步印證此含義。
釋義:形容治學極其刻苦勤奮,甚至達到嘔心瀝血的程度。

二、揣摩心思說(存疑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提出新解,将“刻”釋為刻意揣摩,“汁”喻指思想,引申為通過揣測他人意圖達成目的。但該釋義缺乏古籍用例支撐,可能與“察言觀色”“揣情度理”等成語混淆所緻。

建議:

  1. 學術寫作或古文解讀時,應采用第一種釋義;
  2. 若現代語境中使用第二種含義,需标注屬于新解,避免與傳統釋義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刻汁

刻汁是一種用刻刀雕刻出的文字或圖案,并用墨汁塗抹的藝術形式。它常用于雕刻圖章、印章等。刻汁的拆分部首分别為刂和水,總共有7個筆畫。

刻汁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曆史。在古代,人們刻劃文字或圖案時使用的是刻刀和墨汁。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雕刻技藝逐漸發展成為一門藝術,被稱為刻汁。

在繁體字中,刻汁的寫法為「刻汁」,仍保持了原始的意義和形式,沒有發生改變。

古時候,「刻汁」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康熙字典》是一部由清朝皇帝康熙發起編纂的字典,收錄了當時的漢字寫法。《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刻汁」。

以下是幾個關于刻汁的例句:

1. 他用精湛的技藝刻汁,制作了一枚精美的印章。

2. 刻汁是一門需要耐心和技巧的藝術。

3. 她喜歡欣賞刻汁藝術品,因為它們展現了大師的獨特才華。

一些與刻汁相關的組詞包括:刻刀、墨汁、印章、藝術等。

刻汁的近義詞可能是雕刻,反義詞可能是印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