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黩的意思、幹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黩的解釋

亦作“ 幹瀆 ”。猶冒犯。《宋書·顔延之傳》:“但時制行及,歸慕無賒,是以腆冒愆非,簡息幹黷。” 唐 韓愈 《上兵部束侍郎書》:“幹黷嚴尊,伏增惶恐。” 宋 蘇轍 《四論熙河邊事劄子》:“今日之命,臣雖不言,於臣職事,非有害也,而臣再三幹瀆聖聽,誠有説也。”《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别的東西不來幹瀆,隻這件,是宅上有餘的,故此敢來開口。” 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下》:“議者欲舉 晉 衰以來夷 漢 之種姓,一切疏通分化之,使無幹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幹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根據文獻記載,“幹黩”意為冒犯、侵擾,常用于表達對尊長或權威的不敬行為。例如:

使用場景

該詞多出現在古代文書或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近義詞包括“冒犯”“亵渎”,但“幹黩”更強調因言行失當造成的侵擾,常見于自謙或嚴肅語境(如奏章、書信)。

注意區分

需與發音相近的“幹哕(gān yuě)”區别:後者指無實物嘔吐的生理現象,屬于醫學詞彙,與“幹黩”無關聯。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幹黩》的意思

《幹黩》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事物之間相互糾纏、混亂不清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幹黩》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幹”和“黑”。其中,“幹”是上部,意為擋住;“黑”是下部,表示顔色黑。《幹黩》總共有11畫。

來源和繁體

《幹黩》的源自《爾雅·釋诂》一書,最早見于古代訓诂學著作《爾雅》,後在《莊子》中有所引用。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幹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人們寫漢字的方式和現在有所不同。在古時候的寫法中,寫《幹黩》的漢字會更加繁複,收尾筆畫會呈彎曲之形。

例句

1. 這場風暴把城市的交通給攪得一片幹黩。

2. 因為文件整理不當,導緻辦公室的檔案陷入了一片幹黩之中。

組詞

混黩、紛黩、雜黩、亂黩

近義詞

紛亂、混亂

反義詞

井然有序、整齊劃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