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吓威脅。《敦煌變文集·漢将王陵變文》:“驅逐 陵 母,直至帳前。吓協(脅) 陵 母言雲:‘肯修書詔兒已不?’”
“吓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指恐吓威脅,即通過言語或行為使人感到恐懼以達到某種目的。例如《敦煌變文集·漢将王陵變文》中記載:“吓協陵母言雲:‘肯修書詔兒已不?’”(此處描述敵方以威脅手段逼迫王陵母親寫信勸降)。
字形與通假關系
在古籍中,“吓協”常寫作“吓脅”,其中“協”通“脅”(威脅之意),屬于通假字現象。
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主要用于研究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下的修辭表達,日常交流更傾向于使用“威脅”“恫吓”等詞彙。
“吓協”是古漢語中表示威脅、恐吓的複合動詞,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現代使用頻率極低。
《吓協》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于口語。它的意思是被吓到,非常害怕或者驚訝到了極點。
《吓協》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口(kǒu)和卄(纟)。根據筆畫計算,它總共有6畫。
《吓協》一詞并不是傳統的漢字,而是網絡時代的創造。它是由網絡上的年輕人們自創的網絡流行語。這個詞在網絡上被廣泛使用,形容十分害怕或驚訝的心情。
由于《吓協》是一種現代網絡流行語,因此并沒有對應的繁體字。
由于《吓協》是一種現代網絡流行語,因此并沒有相應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1. 我昨晚看了一部恐怖電影,吓協了!
2. 當她看到蟑螂爬到她的腳上時,她吓協了。
3. 這個驚險的畫面讓我吓協了。
吓唬(xià hu):吓唬人,脅迫或威脅别人。
吓人(xià rén):使人感到害怕。
害怕、恐懼、驚恐。
鎮定、無畏、勇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