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改悟 ”。醒悟改過。《漢書·五行志上》:“是時,夫人淫於二叔,内外亡别,又因兇飢,一年而三築臺……遂不改寤,四年而死。”《三國志·魏志·董卓傳》“盡收乘輿服禦物置其家” 裴松之 注引《獻帝起居注》:“今争睚眥之隙,以成千鈞之讐,民在塗炭,各不聊生,曾不改寤,遂成禍亂。”《明史·馮琦傳》:“天心仁愛,明示咎徵,誠欲陛下翻然改悟,坐弭禍亂。”
“改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現代漢語中的“悔悟”、“醒悟”相近,指認識到錯誤或過失後,内心覺悟并決心改正。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詞義核心:覺悟并改正 “改寤”由“改”和“寤”兩個語素構成。“改”指改變、修正;“寤”通“悟”,指覺醒、明白、覺悟。因此,“改寤”的核心意思是因覺悟(到錯誤)而改正(行為)。它強調的是一種從蒙昧或錯誤狀态中覺醒過來,進而付諸行動進行修正的心理和行為過程。
詞性及用法 “改寤”通常作動詞使用,描述主體(個人或群體)思想認識的轉變及隨之而來的行為調整。它常用于描述對以往過錯、過失或不當行為的認識和糾正。
出處與典籍例證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可見,尤其在史書和論述性文章中用以描述人物或國家的轉變。一個著名的出處是《史記·宋微子世家》:
“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也。其後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所謂狡童者,纣也。殷民聞之,皆為流涕。武王既克殷,訪問箕子以天道…箕子對以洪範九疇…武王曰:‘定哉!’箕子乃言曰:‘在昔鲧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彜倫攸斁。鲧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叙。’…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也。其後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殷之遺民見之,皆感之,作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箕子傷之,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殷民聞之,皆為流涕。武王聞之,問箕子,箕子具以實告。武王曰:‘噫!’乃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封比幹之墓,表商容之闾,散鹿台之財,發钜橋之粟,以振貧弱;釋箕子囚,封比幹墓,式商容闾,殷民大說。周于是大得民心。” (此處雖未直接出現“改寤”,但描述了武王在箕子影響下對殷民政策的轉變,體現了“改寤”的精神。更直接的例證散見于其他古籍論述中,指君王或個人的覺悟改正。) 另一個更貼近的用法可見于後世對曆史事件的評述或仿古文中,意指深刻反省并改正錯誤。
權威辭書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
改寤:亦作“改悟”。悔改醒悟。《史記·宋微子世家》“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也” 唐 司馬貞 索隱:“然箕子改寤,陳《洪範》以佐周室。” 此例明确将“改寤”解釋為“悔改醒悟”,并引用了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的用法作為書證。
“改寤”意指因内心覺悟到自己的錯誤或過失而産生悔改之心,并付諸行動加以改正。它是一個帶有積極轉變色彩的動詞,強調從蒙昧、錯誤到清醒、正确的認知與行為飛躍。其使用多見于古代文獻,用以描述人物(尤其是統治者)在經曆教訓或接受勸谏後的深刻轉變。其核心含義與現代漢語的“悔悟”、“醒悟”一緻。
參考來源:
“改寤”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gǎi wù,其核心含義為醒悟改過。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原典,或通過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查閱。
暗喜梎柌不當家策士産利纏萦超拜成王敗寇重溫楚木蝶菴耳機粉飾附小附則甘麮宮髻官書局牯牛滑劑慌裡慌張毀顔惑眩匠軍嗟尚積勞錦泥謹重據鞍軍伶寬廓來萃纍堆冷凝器肋脦令才魯連子夢熊之喜邈若山河冥機明器判斷詞起柩纔此升黜神速石沈大海霜晨水銀浸順水推舟訟書蘇麻田入吞景違繞斡維烏鲗墨狎躐現錢邪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