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纏萦的意思、纏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纏萦的解釋

纏繞。 唐 白居易 《江州赴忠州至江陵舟中》詩:“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 明 劉基 《題也先進德祖母徐氏節義傳》:“青松與兔絲,引蔓相纏縈。”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胭脂》:“為因一綫纏縈,緻使羣魔交至。” 殷夫 《給母親》詩:“但現在,我也有新的生命,不怕浪漫的癡情再纏萦心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纏萦(chán yíng)是漢語複合動詞,由“纏”與“萦”兩個語素構成,均含“圍繞、纏繞”之意。其核心含義指事物相互盤繞、糾纏或萦回不絕的狀态,常用于描述具象的纏繞動作或抽象的情感思緒。根據權威漢語詞典釋義及文獻用例,具體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盤繞糾纏

    指物體或線條相互交疊、環繞的物理狀态。

    例:“藤蔓纏萦古樹,蜿蜒而上。”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42頁。

  2. 萦回于心

    引申為情感、思緒揮之不去,持續萦繞在心頭。

    例:“離愁别緒,纏萦夢寐。”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第6卷,第1023頁。


二、古典文獻用例

  1. 《詩經·小雅》(約西周至春秋)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以葛藤纏繞灌木隱喻情感依附,可視為“纏萦”意象的早期雛形。

    來源:《毛詩正義》,中華書局影印本。

  2. 王維《青溪》(唐代)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水流與植物交織的畫面,暗含自然物“纏萦”之态。

    來源:《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


三、近義詞辨析


四、語義演變

“纏萦”原為具象動作(如絲線盤繞),後經詩詞賦比興手法,逐步抽象化為情感與思維的延續性表征。唐宋以降,成為文人表達愁思、回憶的常用語。

例:“往事纏萦,如影隨形。”(清·納蘭性德《飲水詞》)

來源:《古漢語詞彙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引用文獻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3. 《毛詩正義》,中華書局影印本。
  4. 《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
  5. 《古漢語詞彙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網絡擴展解釋

“纏萦”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án yíng,其核心含義為“纏繞”,既可指物理層面的盤繞,也可用于抽象情感或思緒的萦繞。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詞源與用法

  1. 古典文學中的使用
    該詞常見于古詩文,如唐代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舟中》的“蠶繭自纏萦”,以蠶繭自縛比喻困境;明代劉基則以“青松與兔絲,引蔓相纏萦”描繪植物纏繞的景象(、)。

  2. 現代文學中的延伸
    詩人殷夫在《給母親》中寫道:“不怕浪漫的癡情再纏萦心庭”,将“纏萦”用于情感層面,表達思緒的糾纏()。


例句參考

  1. 物理纏繞
    “青松與兔絲,引蔓相纏萦。”(劉基)
  2. 抽象情感
    “為因一綫纏萦,緻使群魔交至。”(蒲松齡《聊齋志異·胭脂》)
  3. 現代用法
    “不怕浪漫的癡情再纏萦心庭。”(殷夫《給母親》)(、)

“纏萦”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表達,既可描述具象的纏繞(如植物、絲線),也可比喻情感、思緒的萦繞。其古典意蘊較強,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詩歌或抒情文本中仍具表現力。

别人正在浏覽...

豹皮囊被告兵官稱顯宸京串聯春菢從隨大倉待好倒斃大秦大衛風清月白奮威敷揚關約古調詩孤立語河東獅吼何郎歡若平生溷汁火躁剪惡除奸季材睫毛駿骁椋鳥碌碌營營駱賓王買虛門尹睦鄰瓶沉簪折批準鋪攤千金一壺竊命青門綠玉房秋厲弱女三人成市虎社長是甚守己水浒傳帨缡算缗探魚他山攻錯剃頭童龀銅駝街投止文明生産烏輪翔洽仙人洞下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