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食日霞。道家修煉之術。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二:“若能守道不動,服氣吞景以鎮五藏者,亦能得地仙,長生不死。”
“吞景”是一個源自道家修煉術語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吞景”讀作tūn jǐng(注音:ㄊㄨㄣ ㄐㄧㄥˇ),意為“服食日霞”,是道家通過吸收日光精華來修煉的一種方法。其核心是通過調和體内五髒,達到延年益壽甚至“地仙”境界的目标。
二、文獻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代陶弘景的《冥通記》卷二:“若能守道不動,服氣吞景以鎮五藏者,亦能得地仙,長生不死。”。此處将“吞景”與“服氣”并列,說明二者是道家修煉的重要技術。
三、修煉内涵
四、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道教文化讨論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冥通記》原文或道家修煉典籍。
吞景,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吞”和“景”兩個字。下面将對這個詞語進行詳細解析。
根據漢字的構造,我們可以把“吞景”這個詞逐個拆分成部首和筆畫。
1. “吞”的部首為“口”,筆畫數為七。
2. “景”的部首為“日”,筆畫數為十三。
“吞景”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中的記載,描繪了一種形象的情景,形容某種巨大而壯麗的景觀被人吞沒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吞景”可以寫作“呑景”。這種寫法在一些地區仍然被使用。
在古代,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但讀音仍相同。例如,遺迹中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吞景”的寫法有一定的變化,但整體形狀和意義基本保持不變。
1. 山脈間的雲霧如吞景般綿延不絕。
2. 夜晚的海面泛着微光,猶如巨獸吞噬着星空的景象。
吞食、吞咽、景象、美景、景色、山景
吞沒、吞噬、吞食、吞咽
呈現、展現、顯現、露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