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茈的意思、凫茈的詳細解釋
凫茈的解釋
亦作“ 鳧茨 ”。即荸荠。《後漢書·劉玄傳》:“ 王莽 末,南方飢饉,人庶羣入野澤,掘鳧茈而食之。” 李賢 注:“ 郭璞 曰:‘生下田中,苗似龍鬚而細,根如指頭,黑色,可食。’” 宋 蘇舜欽 《城南感懷呈永叔》詩:“老稚滿田野,斲掘尋鳧茈。” 清 趙翼 《曉東小岩香遠邀我神仙館午飯》詩:“君不見,古來饑荒載篇牘,水擷鳧茨野采蔌。”參見“ 荸薺 ”。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六·烏芋》。
詞語分解
- 凫的解釋 凫 (鳬) ú 水鳥,俗稱“野鴨”,似鴨,雄的頭部綠色,背部黑褐色,雌的全身黑褐色,常群遊湖泊中,能飛。 同“浮”。 〔凫茈〕古書上指“荸荠”。 同“洑”。 筆畫數:; 部首:幾; 筆順編號:
- 茈的解釋 茈 ǐ 〔茈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葉橢圓形,莖葉有細毛,夏季開白色小花,根皮紫色,可入藥,亦可作紫色染料。亦作“紫草”。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凫茈”是古書中的用詞,指代一種常見的水生植物,即現代所稱的“荸荠”(或“馬蹄”)。具體解釋如下:
-
字義解析
- 凫:原指野鴨,因荸荠多生長于水澤濕地,與野鴨栖息地重合,故古人以“凫”關聯其生長環境。
- 茈(音cí):此處通“茨”,表示植物叢生之态,或為古人對荸荠形态的描摹。
-
植物特性
荸荠為莎草科植物,其地下球莖呈扁圓形,表皮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可生食或入菜,兼具食療價值(如清熱生津、潤肺化痰)。
-
古籍關聯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爾雅》《本草綱目》等,後逐漸被“荸荠”“馬蹄”等俗稱取代。其名稱演變反映了植物命名與自然觀察、生活經驗的結合。
若需進一步了解荸荠的藥用或食用方法,可查閱相關文獻或農業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凫茈(fú c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野鴨的頭部。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幾(jī)部和茈(cī)部,幾部表示鳥類,茈部是凫的聲旁。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中的記載,凫茈一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鳧茲」,鳧是凫的原字,茲表示頭部。而在繁體字中,凫茈的寫法為「鳧茲」或「馥栨」。
以下是幾個凫茈的例句:
1. 他伸出手去拍打凫茈。
2. 湖面上漂浮着一片片凫茈。
凫茈在組詞方面可以和其他詞語搭配使用,如“凫茈頭”(表示鴨子的頭部)、“凫茈狀”(形容像鴨子頭部的樣子)等。
凫茈的近義詞包括“鴨冠”、“鴨頭”等,而沒有明顯的反義詞。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你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