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凫茈的意思、凫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凫茈的解釋

亦作“ 鳧茨 ”。即荸荠。《後漢書·劉玄傳》:“ 王莽 末,南方飢饉,人庶羣入野澤,掘鳧茈而食之。” 李賢 注:“ 郭璞 曰:‘生下田中,苗似龍鬚而細,根如指頭,黑色,可食。’” 宋 蘇舜欽 《城南感懷呈永叔》詩:“老稚滿田野,斲掘尋鳧茈。” 清 趙翼 《曉東小岩香遠邀我神仙館午飯》詩:“君不見,古來饑荒載篇牘,水擷鳧茨野采蔌。”參見“ 荸薺 ”。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六·烏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凫茈(fú cí)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古語詞,專指荸荠這種水生植物及其可食用的球莖。以下是其詳細釋義與文獻依據:


一、核心釋義

  1. 植物名稱

    指莎草科荸荠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長于淺水田或池沼中。其地下球莖呈扁圓形,表皮紫黑或棗紅色,肉質潔白脆嫩,味甜多汁,可生食或熟食。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3卷,第125頁;《辭海》(第七版)“凫茈”詞條。

  2. 詞源考據

    • “凫”(fú):指野鴨。因野鴨喜食此植物球莖,故得名。
    • “茈”(cí):通“茨”,意為水生草本植物。

      文獻依據:《爾雅·釋草》:“芍,凫茈。”郭璞注:“生下田,苗似龍須而細,根如指頭,黑色可食。”


二、文獻記載與權威引用

  1.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雖未直接收錄“凫茈”,但《說文·艸部》釋“茈”為“茈草也”,印證其草本屬性。後世學者如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明确關聯“凫茈”即荸荠。

  2.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

    記載凫茈的藥用價值:“烏芋(即凫茈),甘、微寒,滑無毒。消渴痹熱,溫中益氣。”印證其别稱與功能。

    來源:國家圖書館藏《本草綱目》金陵本影印版,卷三十三。

  3. 《爾雅》與古代農書

    《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提及江南地區種植凫茈為蔬果;宋代《夢溪筆談》稱其“苗生水中,葉如蒲葦,根如棗核”。


三、現代應用與别稱


四、總結

“凫茈”是中國古代對荸荠的雅稱,其命名源于生态習性(凫食)與植物特征(茈草),承載豐富的文化及藥用曆史。現代漢語雖以“荸荠”為規範詞,但“凫茈”在文獻學、農學史及訓诂研究中仍具重要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凫茈”是古書中的用詞,指代一種常見的水生植物,即現代所稱的“荸荠”(或“馬蹄”)。具體解釋如下:

  1. 字義解析

    • 凫:原指野鴨,因荸荠多生長于水澤濕地,與野鴨栖息地重合,故古人以“凫”關聯其生長環境。
    • 茈(音cí):此處通“茨”,表示植物叢生之态,或為古人對荸荠形态的描摹。
  2. 植物特性
    荸荠為莎草科植物,其地下球莖呈扁圓形,表皮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可生食或入菜,兼具食療價值(如清熱生津、潤肺化痰)。

  3. 古籍關聯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爾雅》《本草綱目》等,後逐漸被“荸荠”“馬蹄”等俗稱取代。其名稱演變反映了植物命名與自然觀察、生活經驗的結合。

若需進一步了解荸荠的藥用或食用方法,可查閱相關文獻或農業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半瓶醋扳折報時本誼變子诐險參幹超人蟲豸沖子觸及代代花單刺大蒐東坦分纭鸹鹿詭恢喚嬌娘嘉奬兼金鍵入檢屍交換台鏡彩浸尋蠲烝均分刊鑄科别堀虛連師六屬铠龍君廬落夢官妙手空空明練靡習缥囊披風強圉碁燈清貧寡欲青銅學士秋至撒網生返韬弦桃葉妓停分彤殿土脈亡奈五峰下門相齒小頑意枭磔寫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