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六葉兕牛皮組連而成的铠甲。《周禮·考工記·函人》:“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合甲五屬。” 鄭玄 注:“屬,讀如灌注之注,謂上旅、下旅劄續之數也。革堅者劄長。” 隋炀帝 《白馬篇》:“文犀六屬鎧,寶劍七星光。”
“六屬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由六片兕牛皮組連而成的古代铠甲。這一解釋來源于《周禮·考工記·函人》的記載:“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合甲五屬。” 這裡的“屬”通“注”,表示甲片連接的段落,兕牛皮因質地堅韌,制成的铠甲需要六片甲片連綴而成,故稱“六屬铠”。該詞在隋炀帝《白馬篇》等文獻中亦有出現。
個别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其作為成語的用法,比喻人的道德品質高尚,如同穿戴铠甲般堅固,包含仁、義、禮、智、信、忠六種美德。但此引申義未見于《周禮》《漢典》等權威古籍注釋,可能是現代對詞義的擴展解讀。
《六屬铠》是一個成語,其中的“六屬”意為六種不同的類别或類型,而“铠”表示戰士所穿戴的戰争裝備。該成語形容一個人的才能或技藝非常全面,無論在何種領域都有卓越的表現。
《六屬铠》的部首是“金”和“衣”,分别屬于左右兩個部分。其中,“金”代表金屬,而“衣”是指衣服。
根據字的結構和筆畫數來看,該成語“六屬铠”共有16個筆畫。
《六屬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左傳》。成語出自楚國的國君屈原所著的《離騷》一詩:諸侯鼎革而不甯,城既攻而有六屬铠。
六屬铠的繁體字為「六屬鎧」。
在古代,六屬铠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今略有不同,但意思和用法相同。這是因為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規範化的過程。
他是一位具備六屬铠的人才,在音樂、繪畫和文學方面都有非凡的才華。
組詞:六出奇攻、屬龍盤晰、铠戰如山。
近義詞:全才、千裡馬、多面手。
反義詞:一技之長、局限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