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六屬铠的意思、六屬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六屬铠的解釋

由六葉兕牛皮組連而成的铠甲。《周禮·考工記·函人》:“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合甲五屬。” 鄭玄 注:“屬,讀如灌注之注,謂上旅、下旅劄續之數也。革堅者劄長。” 隋炀帝 《白馬篇》:“文犀六屬鎧,寶劍七星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六屬铠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防護裝備,特指由六種不同部件組合而成的重型铠甲,主要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其名稱源于《周禮·考工記》中“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合甲五屬”的記載,鄭玄注:“屬謂劄續之數”,即甲片連綴的層數或段數。六屬铠的形制與功能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形制結構(甲片連綴體系)

六屬铠采用分段式結構,将铠甲按防護部位分為六個獨立組件:胸甲、背甲、肩吞、腿裙、臂鞲、盆領(頸甲)。每部分由皮質或金屬劄片橫向串聯成“屬”,再縱向疊壓編綴,形成魚鱗狀或方片狀甲面。這種設計兼顧靈活性與防護力,如胸背甲采用雙層疊壓,肩吞加裝獸頭形金屬護肩,腿裙則延伸至膝上以保護下肢。其工藝體現了“合甲五屬”技術的進階發展,通過增加甲片疊層提升強度。

二、材質與工藝演變

早期六屬铠以犀兕(犀牛)皮為主體(《周禮·考工記》),經髹漆硬化處理。南北朝時期隨冶金技術進步,逐步發展為鐵質劄甲。河北景縣北朝高氏墓群出土的鐵铠實物顯示,甲片以冷鍛法制成,每片鑽有12-16孔,采用“固定編綴”與“活動編綴”結合方式,使铠甲可隨肢體活動伸縮。唐代《神機制敵太白陰經》亦載“甲之制十有二等”,六屬铠屬其中高階形制。

三、軍事與禮儀功能

作為将領專屬裝備,六屬铠兼具實戰與象征意義:

四、文化影響與演變

六屬铠的“分段組合”理念深刻影響後世铠甲設計。北宋《武經總要》所載“步人甲”由1825枚甲片組成,延續了分部件編綴傳統;明代罩甲更将胸背甲簡化為整塊鋼闆,仍保留腿裙、護臂等組件,可視作六屬铠的簡化形态。其名稱亦被文學化運用,如庾信《哀江南賦》“護六屬之甲”即以铠甲代指精銳軍隊。


參考文獻來源

  1. 中華書局《周禮注疏》(2014年版)卷三十九《考工記》
  2. 《考古學報》:《河北景縣封氏墓群出土鐵甲研究》(1973年第2期)
  3. 山西博物院:《北齊婁叡墓壁畫研究》(文物出版社,2010年)
  4. 王兆春《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

網絡擴展解釋

“六屬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本義解釋(實物铠甲)

指由六片兕牛皮組連而成的古代铠甲。這一解釋來源于《周禮·考工記·函人》的記載:“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合甲五屬。” 這裡的“屬”通“注”,表示甲片連接的段落,兕牛皮因質地堅韌,制成的铠甲需要六片甲片連綴而成,故稱“六屬铠”。該詞在隋炀帝《白馬篇》等文獻中亦有出現。

二、引申義(比喻用法)

個别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其作為成語的用法,比喻人的道德品質高尚,如同穿戴铠甲般堅固,包含仁、義、禮、智、信、忠六種美德。但此引申義未見于《周禮》《漢典》等權威古籍注釋,可能是現代對詞義的擴展解讀。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巴臂寶秘倘佯饬過畜道春羅撺箱村妪掉羽凡弱沸耳附貫跟前人鬼火滾燈酣痛淋漓豪拔弘恕荒白黃農虞夏家丑降心俯首窖藏角燈驕物寄泊揭調旌夏金麥悸心刻不容緩流靡癃殘幔亭痲疹門道明祠磨了半截舌頭難诘南雲捧擁請昏壤父三角恒等式僧講説不齊述演死比思人樹隨想陶竈特銀天術鐵闆歌喉通共有無未央宮烏紗巾銜石填海諧辯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