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狀的意思、伏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狀的解釋

(1).承認罪狀。 漢 荀悅 《漢紀·宣帝紀一》:“ 昭信 令奴殺之。後捕奴得辭,伏狀。”

(2).承認罪狀的書面供詞。 元 關漢卿 《窦娥冤》第二折:“既然招了,着他畫了伏狀,将枷來枷上,下在死囚牢裡去。”《水浒傳》第二七回:“讀了朝廷明降,寫了犯由牌,畫了伏狀,便把這婆子推上木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伏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承認罪狀(動詞)
    指當事人對自身罪行或過失的坦白和認可。例如《漢紀·宣帝紀一》記載“昭信令奴殺之,後捕奴得辭,伏狀”,即通過審訊後犯人承認罪行。

  2. 書面供詞(名詞)
    指記錄罪狀的法律文書,常見于古代司法程式。如元代關漢卿《窦娥冤》中提到的“畫了伏狀”,即要求犯人籤字畫押的認罪書。

二、詞源解析

三、延伸關聯

該詞常見于古典文獻,如《水浒傳》中描述犯人“畫了伏狀”後被押入牢獄,體現了古代司法程式的強制性。其近義詞包括“伏辯”(伏罪的供詞),而現代法律術語中則多用“認罪書”“供述”等表達。

四、應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學領域,描述古代司法審判或犯人認罪過程,例如詩詞中“崖根怪石如蹲虎,或起或伏狀猙獰”,以“伏狀”形容物體的屈曲形态,屬修辭延伸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狀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在困境或困擾下,表現出屈服、低頭或服從的行為或态度。它含有一種順從或負面情緒的色彩。 按照部首拆分,伏狀的部首為人(亻)和馬(馬)。其中,人部表示與人有關,馬部則表示與馬有關。 伏狀的拆分筆畫為7畫。其中,“伏”部分有4畫,“狀”部分有3畫。 伏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繁體中,伏狀的寫法為「伏狀」。 在古時候,伏狀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不過,基本上仍然保留了表示“低頭屈服”的意思。 以下是一個例句:當面對困難時,他選擇了伏狀,沒有繼續争鬥下去。 參考組詞:伏地、伏線、伏擊、表狀、形狀等。 伏狀的近義詞包括順從、屈服、服從、低頭等。 伏狀的反義詞可以是抗争、反抗、抵抗等。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咨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