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蹙然的意思、蹙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蹙然的解釋

(1).局促不安貌。《莊子·外物》:“ 仲尼 揖而退,蹙然改容而問曰:‘業可得進乎?’” 唐 韓愈 《答殷侍禦書》:“辱賜書,周覽累日,竦然增敬,蹙然汗出以慙。”

(2).憂愁不悅貌。《荀子·富國》:“ 墨子 大有天下,小有一國,将蹙然衣麤食惡,憂戚而非樂。” 宋 王鞏 《甲申雜記》:“禦廚進羊乳房及羔兒肉。 宣仁 蹙然動容曰:‘羊方羔而無乳,則餒也。’” 冰心 《往事(二)》:“我覺得有些人面色很無主,掩着口蹙然的坐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蹙然”是漢語書面用語,具體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解析

“蹙”本義指緊迫、收縮,《說文解字》釋為“迫也”,引申為憂愁、局促之态;“然”為形容詞後綴,表狀态。組合後,“蹙然”形容眉頭緊皺、面容憂慮的樣子,多用于描述人因愁苦、壓力或困境而顯露的神情。

二、詞性與用法

作形容詞時,強調神态的突然變化,例如:“聞此噩耗,他蹙然變色。”作副詞時修飾動作,如:“老者蹙然長歎。”該詞常見于文學作品,尤其在古典文獻中,如《孟子·梁惠王下》載“舉疾首蹙頞而相告”,其中“蹙頞”即蹙然皺眉的形态。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包括“怵然”“愀然”,均表憂愁貌;反義詞如“泰然”“怡然”,形容從容愉悅之态。詞義差異體現于程度與語境,例如“怵然”更側重恐懼,“蹙然”則偏重愁悶。

四、古籍引用實例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中“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亦不複以兒為念,自昏達曙,目不交睫,東曦既駕,僵卧長愁”,此處的“僵卧長愁”可視為“蹙然”情緒的具體化描寫。

網絡擴展解釋

“蹙然”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cù rán,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局促不安的樣子
    指因緊張、窘迫或急促而表現出的神态。例如《莊子·外物》中記載孔子“蹙然改容而問”,形容其因敬畏而突然變得嚴肅不安。唐代韓愈《答殷侍禦書》中也用“蹙然汗出以慙”描述羞愧不安的狀态。

  2. 憂愁不悅的樣子
    表示因憂慮、愁苦而顯露的情緒。例如《荀子·富國》提到墨子“蹙然衣麤食惡,憂戚而非樂”,形容其因憂心而簡樸不樂。明代劉元卿《賢奕編》中“蹙然踴歎”則描繪了楊文廣被困時的愁苦情态。


二、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通過面部表情(如皺眉、神情緊繃)表現人物内心的驚訝、疑惑或憂慮,例如:“他蹙然問道:‘此話當真?’”。


補充說明

如需更詳細例證或古籍原文,可參考《莊子》《荀子》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辨捷鄙懷不師璨绮參五出常調寸頭大阪等盤兒調辭鼎輔東風第一枝放射線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佛說否道功收孤挺鹖雀活捉交地焦火燋金爍石擠擦稽古金床浄宇極選可念欄牢兩市橉木龍綜鹿皮麥田淺鬣寸許帽帶冒疾沒産免解舉人佞谀平陸青廓親遊秋霰忍辱含羞弱息攝級設坐時樣私德肆斷送湯送水湯餅會挺操吞筆柝擊王陵戆頑舊痏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