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状的意思、伏状的详细解释
伏状的解释
(1).承认罪状。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一》:“ 昭信 令奴杀之。后捕奴得辞,伏状。”
(2).承认罪状的书面供词。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既然招了,着他画了伏状,将枷来枷上,下在死囚牢里去。”《水浒传》第二七回:“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伏状,便把这婆子推上木驴。”
词语分解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 状的解释 状 (狀) à 形容,样子:状貌。奇形怪状。 情况,情形:状况。病状。现状。 叙述,描写:状语。状其事。写情状物。 旧时叙述事件的文辞:行状。诉状。供状。 特种格式的凭证:奖状。委任状。 笔画数:;
网络扩展解释
“伏状”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
承认罪状(动词)
指当事人对自身罪行或过失的坦白和认可。例如《汉纪·宣帝纪一》记载“昭信令奴杀之,后捕奴得辞,伏状”,即通过审讯后犯人承认罪行。
-
书面供词(名词)
指记录罪状的法律文书,常见于古代司法程序。如元代关汉卿《窦娥冤》中提到的“画了伏状”,即要求犯人签字画押的认罪书。
二、词源解析
- “伏”:
原义为“趴伏”,引申为“屈服、隐藏”。在司法语境中,特指“认罪”或“降服”,如“伏罪”“伏法”。
- “状”:
指文书、凭证,如“供状”“诉状”。
三、延伸关联
该词常见于古典文献,如《水浒传》中描述犯人“画了伏状”后被押入牢狱,体现了古代司法程序的强制性。其近义词包括“伏辩”(伏罪的供词),而现代法律术语中则多用“认罪书”“供述”等表达。
四、应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学领域,描述古代司法审判或犯人认罪过程,例如诗词中“崖根怪石如蹲虎,或起或伏状狰狞”,以“伏状”形容物体的屈曲形态,属修辞延伸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二
伏状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在困境或困扰下,表现出屈服、低头或服从的行为或态度。它含有一种顺从或负面情绪的色彩。
按照部首拆分,伏状的部首为人(亻)和马(马)。其中,人部表示与人有关,马部则表示与马有关。
伏状的拆分笔画为7画。其中,“伏”部分有4画,“状”部分有3画。
伏状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在繁体中,伏状的写法为「伏狀」。
在古时候,伏状的汉字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不过,基本上仍然保留了表示“低头屈服”的意思。
以下是一个例句:当面对困难时,他选择了伏状,没有继续争斗下去。
参考组词:伏地、伏线、伏击、表状、形状等。
伏状的近义词包括顺从、屈服、服从、低头等。
伏状的反义词可以是抗争、反抗、抵抗等。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咨询。
别人正在浏览...
般配悲哀避谤逼迸冰容冰衔卜肆才志充美出丑触热触石决木除隧登春台电视会议顿首再拜二萧发节封秘奉命惟谨构造湖贵不期骄归尽归去来子呵雉呼卢黄金世界会宁积货近旁锦鄣酒入舌出蠲荡峻科雷达站离度淋巴拢船梦奠靡跌摸娑剽俗墙花路柳乾姜顷步绍兴戏识拔束甲説骖四察竦然遂皇梭布逃宠贴力脱骨宛缛汙坏五云浆闲愁万种邪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