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附遠的意思、附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附遠的解釋

使疏遠者親附;使邊遠者歸附。《禮記·郊特牲》:“取於異姓,所以附遠厚别也。” 孔穎達 疏:“取異姓者,所以依附相疏遠之道。”《漢書·宣帝紀》:“朕既不德,不能附遠,是以邊境屯戍未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附遠是古漢語複合詞,由“附”與“遠”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政治聯姻或結盟等方式,使遠方邦國或部族歸附、親附中央政權。該詞蘊含古代中國處理民族關系與邊疆治理的政治智慧,多見于曆史文獻與儒家經典。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附:本義為“依附、歸附”。《說文解字》釋:“附,附婁,小土山也”,引申為附着、歸順。在政治語境中特指小國或部族依附于宗主國。
  2. 遠:指地理或文化上疏離的邊疆地區、異族政權。《爾雅·釋诂》注:“遠,遐也”,強調空間與心理距離的疏遠。

    二字結合凸顯以主動策略彌合“中心-邊緣”隔閡的意圖。

二、經典文獻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郊特牲》:

“取于異姓,所以附遠厚别也。”

此處指周代通過迎娶異姓諸侯之女(如姬姓與姜姓通婚),既避免同姓近親婚配(厚别),又借姻親紐帶籠絡遠方諸侯(附遠)。漢代鄭玄注:“遠,謂異國也”,點明“遠”指地理與文化意義上的他者。

三、政治策略内涵

“附遠”是古代“羁縻政策”的重要實踐手段,常見于兩種場景:

  1. 和親政策:如漢朝與匈奴和親、唐朝與吐蕃聯姻,通過皇室婚姻換取邊疆穩定。
  2. 封貢體系:接受遠方政權稱臣納貢,同時授予封號、貿易特權,形成“以德懷遠”的秩序,如明清對琉球、朝鮮的冊封。

    其本質是以文化認同(如儒家禮制)替代武力征服,實現“守在四夷”的治理目标(《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四、思想文化淵源

“附遠”理念植根于儒家“柔遠人”的天下觀。《中庸》雲:“柔遠人則四方歸之”,主張以德政感召遠方族群。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進一步闡釋:“王者愛及四夷”,強調懷柔政策對維系“大一統”的重要性。這一思想深刻影響了曆代王朝的邊疆經略方略。

權威參考來源:

  1.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
  2.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3. 《春秋繁露義證》(蘇輿撰,中華書局點校本)
  4. 《中國古代邊疆政策研究》(馬大正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附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附遠”指使疏遠者親附,或使邊遠地區的人歸順。其中:

二、出處與用法

  1. 古代典籍

    • 《禮記·郊特牲》:“取于異姓,所以附遠厚别也。” 孔穎達注:“通過聯姻使疏遠者依附”。
    • 《漢書·宣帝紀》:“朕既不德,不能附遠。” 指帝王自謙未能使邊遠臣服。
    • 賈誼《論積貯疏》:“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 強調通過政策吸引遠方歸附。
  2. 文學引用
    如鮑照詩句“昧心附遠翰”、杜牧“因憑附遠書”,均借“附遠”表達情感或書信傳遞的聯結。

三、相關擴展

四、現代適用性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仍可見其引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例如:“附遠厚别”作為成語,強調通過聯姻鞏固關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禮記》《漢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案法安陵君鼇海拌嘴拌舌悲惵夯貨辯才無礙成日家垂典帶脈恫脅鬥韻嚲避發號吐令飛灑紛飛分庭抗禮父世縣供須光隆管人呵禦轟轟锵锵黃梁一夢花枝招展鹘莽昏忘艱食疾風迅雷吉呵德晉級誇獎來不及瀾倒波隨狼籍老脫略地籠落龍舌草氓俗沔沔面是心非明上磨昏抉聩蹑塵蒨璨千裡饋糧,士有饑色寝處窮蛋起氣少采神寳君石方失漏他山鐵棓下課響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