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附远的意思、附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附远的解释

使疏远者亲附;使边远者归附。《礼记·郊特牲》:“取於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孔颖达 疏:“取异姓者,所以依附相疏远之道。”《汉书·宣帝纪》:“朕既不德,不能附远,是以边境屯戍未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附远是古汉语复合词,由“附”与“远”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通过政治联姻或结盟等方式,使远方邦国或部族归附、亲附中央政权。该词蕴含古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的政治智慧,多见于历史文献与儒家经典。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附:本义为“依附、归附”。《说文解字》释:“附,附娄,小土山也”,引申为附着、归顺。在政治语境中特指小国或部族依附于宗主国。
  2. 远:指地理或文化上疏离的边疆地区、异族政权。《尔雅·释诂》注:“远,遐也”,强调空间与心理距离的疏远。

    二字结合凸显以主动策略弥合“中心-边缘”隔阂的意图。

二、经典文献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郊特牲》:

“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此处指周代通过迎娶异姓诸侯之女(如姬姓与姜姓通婚),既避免同姓近亲婚配(厚别),又借姻亲纽带笼络远方诸侯(附远)。汉代郑玄注:“远,谓异国也”,点明“远”指地理与文化意义上的他者。

三、政治策略内涵

“附远”是古代“羁縻政策”的重要实践手段,常见于两种场景:

  1. 和亲政策:如汉朝与匈奴和亲、唐朝与吐蕃联姻,通过皇室婚姻换取边疆稳定。
  2. 封贡体系:接受远方政权称臣纳贡,同时授予封号、贸易特权,形成“以德怀远”的秩序,如明清对琉球、朝鲜的册封。

    其本质是以文化认同(如儒家礼制)替代武力征服,实现“守在四夷”的治理目标(《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四、思想文化渊源

“附远”理念植根于儒家“柔远人”的天下观。《中庸》云:“柔远人则四方归之”,主张以德政感召远方族群。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进一步阐释:“王者爱及四夷”,强调怀柔政策对维系“大一统”的重要性。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历代王朝的边疆经略方略。

权威参考来源:

  1.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
  2.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3. 《春秋繁露义证》(苏舆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4. 《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马大正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附远”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附远”指使疏远者亲附,或使边远地区的人归顺。其中:

二、出处与用法

  1. 古代典籍

    • 《礼记·郊特牲》:“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孔颖达注:“通过联姻使疏远者依附”。
    • 《汉书·宣帝纪》:“朕既不德,不能附远。” 指帝王自谦未能使边远臣服。
    • 贾谊《论积贮疏》:“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强调通过政策吸引远方归附。
  2. 文学引用
    如鲍照诗句“昧心附远翰”、杜牧“因凭附远书”,均借“附远”表达情感或书信传递的联结。

三、相关扩展

四、现代适用性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仍可见其引用,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例如:“附远厚别”作为成语,强调通过联姻巩固关系。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礼记》《汉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年诗秉权並載驳查捕告不知所云才高运蹇彩釉産利崇轨船夫触战词正理直寸劲儿当头一棒淡化悼念多一半府藏钢利公演共养狗态贯道关怀备至关咨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咳咳豪占黑浸浸后夷活擦擦虎兕笺纸节概极贵济济然济济翼翼津梁九馗抗旌空名告身魁梧奇伟雷坛蠡舫流水落花满口明廷靡他喏喏连声偏毗牵黄犬人材出众煞痒司成松刺随身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祥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