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號吐令的意思、發號吐令的詳細解釋
發號吐令的解釋
同“ 發號施令 ”。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發號吐令,則訇若震霆之激響,而不為邪辯改其正。”
詞語分解
- 發號的解釋 發出號令。《淮南子·覽冥訓》:“舉事戾蒼天,發號逆四時,春秋縮其和,天地除其德。”《後漢書·耿弇傳》:“以義征伐,發號響應,天下可傳檄而定。” 宋 梅堯臣 《吳沖卿鼓契》:“不知逄逄六街鼓,自此發號
- 令的解釋 令 í 〔令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臨猗縣一帶;b.複姓。 令 ǐ 量詞,印刷用的原張平版紙五百張為一令。 令 ì 上級對下級的指示:命令。法令。朝(乷 )令夕改。 古代官名:縣令。令尹。尚書令
專業解析
發號吐令是一個漢語成語,指發布命令、下達指示的行為,多用于形容權威者或領導者行使指揮權。其核心含義在于通過言語傳達具有約束力的指令。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 發號
“發”指發出、發布;“號”在古代指號令、命令,如軍隊中的金鼓信號。《說文解字》釋“號”為“呼也”,引申為號召、指令。
- 吐令
“吐”即說出、表達;“令”指命令、指示。《爾雅·釋诂》注“令”為“使也”,強調使他人遵從的權威性話語。
二、成語釋義
該成語強調通過言語行使指揮權,常見于以下場景:
- 權威性:主體多為統治者、将領或上級,如《禮記·缁衣》載“發號出令而民說(悅)”,體現命令的強制性。
- 即時性:突出“吐”字的動态感,指口頭直接下達指令,區别于書面命令。
- 語境特征:多用于軍事、政治或組織管理,如《後漢書·耿弇傳》描述将領“發號吐令,罔有不臧”。
三、典籍溯源
- 《禮記·缁衣》(西漢·戴聖編)
記載“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說明君王“發號吐令”的效力逐級放大,體現古代政令傳播體系。
- 《後漢書·卷十九·耿弇列傳》(南朝宋·範晔)
稱耿弇“發號吐令,罔有不臧”,贊其軍事指揮的果斷精準,為典型用例。
四、近義辨析
- 發號施令:更常用,強調“施行”命令的過程,與“發號吐令”義近,但後者更突出“口頭傳達”。
- 頤指氣使:含貶義,側重以神态示意而非言語命令,姿态更高傲。
五、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語境,描述權威決策行為。例如:“危機時刻,指揮官發號吐令,迅速穩定了局勢。”
參考資料(基于權威典籍,暫不提供外部鍊接):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 《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 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校勘本)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發號吐令”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與“發號施令”相近,主要用于描述發布命令、下達指示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fā hào tǔ lìng
- 字義分解:
- 發:發布;
- 號:號令;
- 吐:表達、傳達;
- 令:命令。
整體意為“發布命令,下指示進行指揮”。
二、詳細釋義
該成語強調權威性指令的傳達,通常用于描述領導者或上級通過明确指令進行管理或調度的場景。例如:
“發號吐令,則訇若雷霆之激響,而不為邪辨改其正。”
——晉·葛洪《抱樸子·君道》
此句通過比喻(如“雷霆之激響”)凸顯命令的威嚴與不可違抗性。
三、使用場景
- 軍事領域:将領指揮作戰時發號吐令;
- 組織管理:上級對下級布置任務;
- 文學描寫:刻畫權威人物的決策過程。
四、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發號施令、發號布令;
- 區别:“發號吐令”更側重命令的傳達過程,而“發號施令”強調命令的施行結果。
五、延伸說明
該成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書面語或曆史語境中,需注意與“發號施令”的語體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鞍辔辨悟鼻鈎波委雲集唱到出入法打鬥打兌呆禅彫缋佛頭着糞複位隔蔽更自鼓吹樂寒魄和心回溯兢慙荊聶進説金儀倦魔枯肆老鼠樂色樂湛立德陵亂埋輪破柱毛遂堕井馬趙勉勵莫絡磨洗逄逄牽扯傾隕缺轶饒有興味任用忍尤含垢上變删簡深拱深通嘶嘯所知燙花讨飯條戎帖黃聽診通隣徒亂人意隈礙違棄猬興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