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無辜受累蒙上惡名而無法表白。 陸文夫 《榮譽》:“不明底細的還以為自己故意虛報,這種冤枉,真是跳進 黃河 也洗不清。”亦作“ 跳下黃河洗不清 ”、“ 跳到黃河也洗不清 ”。 陳登科 《活人塘》三:“蛇咬一口,入骨三分,賊咬一口,跳下 黃河 洗不清。” 束為 《好人田木瓜》:“ 王三寶 一口咬定我收了他的工票,合夥偷糧食,那可害死人了。一輩子沒有打過官司,這可要到司法科走一趟了,跳到 黃河 也洗不清啦。”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是一個漢語諺語,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比喻無辜受累或蒙受冤屈後,即使采取極端方式(如跳入渾濁的黃河)也無法自證清白,強調難以擺脫嫌疑或污名。
現代部分黃河段因治理水質變清,但成語仍沿用傳統比喻義,凸顯語言文化的穩定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可參考《李自成》或《兒女英雄傳》相關章節。
詞義: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是一句形容某種錯誤、過失或罪惡的行為,即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抹去或洗清。類似于“鐵杵磨成繡花針”,形容錯誤或過失的程度極為嚴重。
拆分部首和筆畫: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中的“跳”字,部首是“足”, 筆畫數為11;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中的“進”字,部首是“辶", 筆畫數為8;
“黃”字,部首是“黑”,筆畫數為11;
“清”字,部首是“氵”,筆畫數為8。
來源: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這個成語源于我國古代的一則著名的曆史典故,大約發生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春秋時期,那時古代中國的五霸之一的楚國的一個公子熊渠擲筆成詩,表達了願意以死來告慰母親乃至洗刷于百世之餘的決心,辭以“跳入斷腸派八百裡黃泉,時刻不能自救,超脫而去”。而現在,《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一詞,已經推廣到民間,成為固定的成語,形容錯誤過失無法抹去。
繁體:
《跳進 黃河也洗不清》
古時候漢字寫法:
哒﹒⿰足又
﹒龍⿻辵入
皀﹒⿰黑四
例句:
他犯下如此嚴重的罪行,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組詞: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洗心革面,洗心蕩魄。
近義詞:
鐵杵磨成繡花針,罪不容誅,再洗也洗不清。
反義詞:
大海撈針,洗心革面。
【别人正在浏覽】